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等待着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影响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教学,阻碍着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闡述这些问题并重点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法治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067-02
  1.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师主导意识不高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处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如果教师没有处于一个中心的位置,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教学的进程。如果教师处于中心地位,那么就会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一个计划中的教学情境,有一个有效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社会行为,并对自己做出的一切社会行为做出反思。
  1.2学生学习动力不高
  在心理学家看来,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动力,只有人们本身对一些事情感兴趣才能更好的去做这件事,才能更加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相反如果人们对一件事情提不起来兴趣,就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件事情的完成率。在实际的调查中表明,喜欢初中政治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程缺少兴趣,缺少学习的动力。而导致这些学生对政治课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也有很多,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难以理解。并且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所以学生对这类课程感到没劲,不想去学习这类课程。其次,部分课任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时就是简单的讲解理论知识,一味地讲大道理,没有任何的调节课堂气氛的教学手段。在如今的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的课任教师也没有利用到互联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没有兴趣。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2.1加强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就需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与法治能力,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一个头领的作用,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道德法治能力。其次,各地的教育部门要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对教师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把教师的道德法治能力列入考核标准,考察教师道德法治能力的大小,再从综合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从而选择更加优秀的道德法治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教学时,就可以更加顺利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2.2强化师生道德法治训练
  加强学生的道德法治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法治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使用能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浏览速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在一些道德法治训练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浏览一些可以提高学生道德法治能力的书籍,对学生积极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学生教材学习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范围。一方面在编写教材的时候,编写人员要有意识地更多的将相关知识体现在教材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这些内容,无形之中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内容所感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加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阅读,不仅仅要在教材上体现这些内容,更要在平时中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
  2.3转变师生道德法治观念
  教师要带领学生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慢慢地转变道德法治观念,逐步实现知识教育。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保证自己的地位,才能够有能力教授学生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过去的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针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就必须要随着时代变化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使用在多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网络授课模式。教师也需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教育的发展改革。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更好的推动学生学习政治课程,更好的推动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思想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健康的成长,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发展输送品质优秀的人才。因此,如何提高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永久的话题。相关的思想教师应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教学,积极探索对学生有效果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有效性研究[J].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6(1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7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