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索环境设计中的人情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作为环境设计的主体,会对环境设计有一个感受,这种感受又恰恰表现出设计中要传达的情。环境设计中的人情味是设计与人的交流,是二者之间情感的交融,能产生一种魅力,温暖人心。文章首先探讨人情味以及人情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借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论述设计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再分别用事例阐述了设计中的“人”与“情”,以及设计师在人情味设计中的地位,最后总结设计中融入人情味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情味;情感表达
  一、传统人情味和设计分析
  (一)人情味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类活动之所以自然合理,多是因为合乎人情,人情味可谓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句话深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们无论身份贵贱,无论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只要在社会中与人沟通交往,都逃不过人情两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情的流动缠绵与无所不在。设计中的人情,则更多體现在以人为本方面,但又不仅仅止步于此。
  (二)设计
  设计必然会体现出其设计思想。说起现代设计思想的真正开端,就不得不提到蔡元培先生。20世纪初,西方的工业文明随着“洋枪洋炮”入侵中国,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多是从文化革命着手,探索当时中国救亡图存之路,蔡元培先生却独树一帜,提出“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该思想提出近百年来,称誉的人虽不少,但其实大多数国人对此多不以为然。直至如今,我们大多数的人仍然不认为设计重要到能改善生活、改变世界。
  美的事物通过物质生活及精神方式的建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沁入心脾。蔡元培先生提出美感教育不同于智育和道德教育,它属于情感类,认为通过美育可以消除你我的偏见,使人可以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态。这就是美的力量,也是设计的力量。
  (三)人、情、设计与美的关系
  那美到底是什么?费肖尔给出的观点是“糖溶解在水中”。他认为美是理念在感性形式上的显现,是理念和形象结合的统一体。笔者的理解是美的东西是发乎于情、慰藉于情,而设计是美外化的具体表现。设计用某种形式传达美,与其说是传达的是美,倒不如说传达了情,这种情和设计的交融才传达了设计中真正的美,美在设计领域具体表现为设计与人情的完美结合。设计、情和美三者是相互表达,相互依存的。如此才达到费肖尔讲得美的境界。设计的开端是不自觉的,其是为了满足或方便人的生活而有的自然活动,在其满足功能的过程中慰藉了人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可见设计中的人情味从一开始就伴随其成长,设计与人情味的交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地说,这种必然趋势在我们认识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不可抗拒地重要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也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思想最主要的原因。
  二、“人”在环境设计中的反思
  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与情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美。设计的人情味是设计的灵魂。设计用最沉默却最温柔的方式表现人情味,像是一个不太会说情话的大男孩,用一种独有的方式来传达、包容着情,才有了设计“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胸襟与浪漫。环境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分支,将其中的人情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园林,以及各处的宫殿楼阁,承载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情。人情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人情是人深入其中的感同身受,是“人”和“情”的结合。
  (一)环境设计中的“整体论”
  人作为设计的主要受益者和使用者,是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环境设计中,设计材料、功能、灯光的不同选择会达到不同的设计效果,形成不同的整体风格。格式塔的整体原则,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上,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论”。时间上的“整体论”指的是不同时期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像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19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等。空间的“整体论”是指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设计,给人带来的整体感受也是不一样了。这些不同的设计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需求。
  (二)环境设计中的“物理场”“心理场”
  设计存在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根据人的不同需求,设计中的空间也划分为休憩、休闲、教育、交流、追思、教化等功能区,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设计中要考虑灯光、色彩、材质、气味等的选择。灯光在环境设计中的“物理场”具体表现为在不同功能区域(如卧室、办公空间和酒吧等)选择不同的灯光,表现不同的场合氛围,这也会对“心理场”造成一定的影响。环境艺术中的“心灵场”的运用也很广泛,像色彩设计、空间设计等,如根据距离的远近可以划分出亲密距离、安全距离和公共距离,桌子和椅子的高度要在一定值内波动,黄色的餐盘会更容易也引起人的食欲,等等。这些设计的指向性都很明确,那就是人,目的是给人创造出更舒适的空间。
  三、情感表达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影响
  设计中的“情”源于设计师心中对于空间和地域情的解读,再转化嫁接给设计。阿尔瓦·阿尔托奖把张轲带入大众视野。凭借“微杂院”荣获此大奖的张轲抛去这荣誉的万丈光芒,以他设计中的情点亮心中的烛火。“微杂院”这一项目所处北京大栅栏茶几胡同,项目用地145平方米,是一个曾经居住着12口人的典型大杂院。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每户人家都在自家院子中加建了小厨房。在以往的城市项目更新中,这些自发的加建项目,都被当成城市发展残余被一概抹去,而这个项目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保留了北京胡同的人情味。与一般的旧城改造思路不同,“微杂院”以当下的场所特质作为出发点,将原有的建筑结构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发加建的体量作为参考,明明白白地阐释了自发加建其中的人情味,在尊重大杂院的前提下,对这些胡同非正式的加建结构重新进行设计、修复和再利用。如把部分加建结构重新设计成为儿童图书室、舞蹈室这样的公共空间,尽量控制其对视觉和空间的影响,保留院落边界和房子,解决功能问题。外面通过翻修,让人从建筑视觉上基本看不到太大差别,更好地保持了城市尺度和肌理的延续性。“微杂院”项目也希望加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同时丰富当地居民的胡同生活。在这里,孩子放学后可能会过来挑选最喜欢的书,在等父母来接前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或者他们也可以爬上屋顶,坐在阴影里和院子里老人聊天说话,讲讲今天上了什么课,胡同里的哪个孩子上课又迟到了,等等。   “微杂院”在让胡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以自身作为例子,在设计中体现了“情”,不管是守着特定时期下自发加建的建筑,还是保留胡同原有的面貌,都是出于“情”。张轲也在采访中说道:“儿时记忆中的北京胡同与现在的有些不太一样。”这样委婉的话语中表现了走出胡同,却走不回去的落寞。作为设计师,他能够解读人情和设计,并让人认识到北京老城区中的那些大杂院可以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基本單元,是有价值的城市形态,而不是应该被完全推平,从而让北京的胡同的人情味得以延续。好的设计之所以很好地被接受,是因为人接受的不是一个设计,而是设计中体现的情。
  城市的有机更新绝不是把环境设计的情以黄土掩埋,而是通过环境设计这个途径重现或者更好地去表达和显现。
  四、结语
  “情”这一个字,可能是复杂而又不可理喻的,环境设计在最大程度上包容情并且使其得以理性化的表现。环境设计要达到如郑板桥所说的“风中雨中有声,月中日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闷中闲中有伴”那般给予人情绪最大的抚慰,从而实现设计中的自由美和依存美。即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设计不是脱离人的,而要走近人,感受人情。这是设计中体现的人情味,对于设计的主体设计师来说,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人情关系是设计师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达到良性的礼尚往来会使得人和自然都能趋向一种平和的状态。
  现在仍很多人认为设计学科是一门没有传统的学科,因为设计可以说有一定的表现技法,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科学技术。但是,这样的设计真的可以称之为设计吗?这样冰冷的设计你会让它走进你的生活吗?中国美术院长许讲在一次访谈中说道:“艺术是通过技艺的打磨和学习,来开启心灵,感动人心,了解创造本质,带人趋向自由的境界。”这句话说出了设计的本质。通过技艺,设计才能更好地为设计服务,更好地传达设计思想,更好地体现设计中的人情味,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思想传统”的重要性,否定“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设计要守住的不光是社会体现的思想和地域的大文化,还要守住这人情冷暖的小世界。
  参考文献:
  [1]侯立萍.中国建筑师与城市建筑[J].建筑知识,2012(2):46-49.
  [2]杭间.设计“国美之路”之思想脉络[J].新美术,2016(11):11-15.
  [3]房运梅,董希文.论康德审美第三契机理论中的形式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1-94.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