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道路养护与新技术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流畅而安全的城市道路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养护道理的日常工作,就成为了城市所关注的首要目标。这些年来,基于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道路的养护技术也是越发的完善,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和关注,因为这一新技术可以让道路的养护变得更加的简单,让各个地方的城市道路养护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让道路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让全国各地都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养护;新技术
  文章编号:2095 - 4085( 2019) 04 - 0109 - 01
  1 城市道路养护的特点和要求
  1.1 路面养护维修对城市交通和城市配套设施影响较大
  现代社会,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道路的破坏。虽然及时实施养护工作可以弥补部分道路的损坏,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程度,使居民脱离了日常生活。这是个大麻烦。此外,在城市道路下有相当多的管道。如果我们不注意城市的维护过程,很可能造成管道损坏,造成后果比较严重。
  1.2对施工控制的更高要求
  养护环节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修复道路病害,保证道路的长期耐久性。合理安排维修作业时间,尽量减少给城市居民带来的不便。
  2分析城市道路日常养护的时期及规律
  2.1道路预防性养护
  突发性是道路情况的一大特点,因此日常的维护不可缺少,只有日常经常維护,才可以显著减少道路病害的产生,因此,不但减少了国家对道路养护的高成本支出,也能够让道路保持畅通,不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麻烦。这一情况说明,频繁的对道路进行使用,会让道路的使用寿命越来越低,所以,日常的对道路的养护工作必不可少,做到防患于未然。
  2.2现状病害养护
  由于各地的环境不同,道路的负载量不断变多等,让道路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在道路的建设完成时就压迫对其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解析,通过分析的成果,制定一个合理的养护方案,这样才可以明显的减少道路病害的发生概率,进而让道路能够使用的更加长久。
  2.3道路应急养护
  城市道路的损害都是突发性较高,无法预知,突然的无害与事故,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各地道路的管理部门务必要确保随时做好准备,可以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道路危害的扩张,让城市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3城市道路养护应用新技术
  3.1新技术一沥青再生技术
  现代社会对公路养护越来越重视,主要是沥青路面的公路养护。经相关数据及分析了实际因素在沥青再生利用过程中的应用,确保了该过程能够以工厂拌制或就地循环的形式使用,有效地修复和维护了真相。工厂搅拌循环过程可以想象为以高能效混凝土为主要原料。它可以理解为将碾磨路面的原混凝土输送到搅拌站,对原混凝土进行破碎,筛选,然后将新矿石和沥青混合,生产出一种高性能的混合料,可用于路面。在摊铺过程中,对路面破损部位进行较好的修补。现浇再生技术的完善,有利于沥青再生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相关规范,对新的矿石和沥青与道路上的松散混凝土混合,然后重新翻转新的沥青,直到材料完全混合在一起。采用热处理,平整处理,能有效地修复路面病害,保证路面的正常使用。
  3.2新材料一双快水泥
  目前,既有新技术,又有新材料,大大提高了城市道路的养护水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为保证采用传统材料进行浇筑施工,需要进行三天的道路养护,以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双速水泥的实际使用可以大大缩短凝结时间,利用它进行浇筑施工,只需3h的养护就可以使道路通车。单从这个角度看,双速水泥的凝结时间快一点,而且时间可以控制。不仅如此,双快水泥的质量很高,通过铺路,可以保证后道的质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其硬度可达到60MPa,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水平;双快水泥的抗渗性和密实性也很强,可作为原材料使用。要铺筑道路,在施工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要保证道路的畅通。安全实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水泥的基础性作用,在使用这种新材料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按照我国的管理规范使用这种材料。在使用双快凝材料的过程中,不能与其它水泥混合。如需添加水泥添加剂,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水泥添加剂用量进行检测,以防止和控制对双水泥特性的影响。
  4结论
  我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让我国的经济实力越发的强大,而运输又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城市道路养护的新技术则成为了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美花,颜瑶.基于城市道路养护成本的控制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 (11):121 -122.
  [2]冯明静,探讨深圳城市道路养护中常见的几种措施及养护“三新”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5,14 (2):32 -33.
  [3]杨樾.基于CIS的城市道路养护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2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