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厌学既与社会、家庭、高校等外部原因有关,也与大学生自身缺乏专业认同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内部原因相关。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机制,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改变高校教育方式,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模式;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等方式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9-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08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认为读书并没有实际意义。这种思想导致大学生出现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厌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学习认识有偏差,在情感上消极对待,行动上主动远离[1]。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厌学原因并提出对策,对大学生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原因。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途径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大学环境相对简单,大学生又处于单纯的年龄阶段,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多多少少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逐步电脑化、手机化,很多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来玩游戏、看电视剧等,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2.家庭因素。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家长一般都会毫无保留地给予,把一切都给孩子安排好,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仍不懂得如何自主生活,更不会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另外,进入大学后,家长不再像初高中时期随时陪同,缺少家长和教师的时时督促,大学生如同获得“解放”一般,忽视学习的重要性,慢慢地跟不上课程进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3.学校因素。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空间、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师授课条件受到制约,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落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当前大学生从初高中时期便接触电脑、手机等智能科技产品,如若大学教师在授课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上课走神,仅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在教学内容上,专业和课程设置如果缺乏实用价值,很难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教师存在评职称和科研成果的压力,无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仅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学生学习态度自然受到影响[2]。
  (二)内部因素
  1.缺乏专业认同感。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往往是听从家长、教师的意见选取所谓的“易就业、高薪资”的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所选专业与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甚至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带着无兴趣甚至是反感的情绪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矛盾、迷茫、厌学等心理。在这种对所选专业无兴趣、缺乏认同感的状态下,学生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和考试,内心想着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性工作,慢慢忽略本专业学习,导致逃课、考试无法通过等现象出现,从而无法顺利毕业。
  2.缺乏学习动机。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在教师、父母的监管陪同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明确,受外界环境影响也较小,对学生自身的自制力并无过多要求。而进入大学后,除了专业课外,还有公共课、选修课等,缺少教师和父母的督促,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学习,以及为什么学习。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学习是为了增加自身知识素养,他们将学习看成一项任务,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极易被外部环境所吸引,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往往沉溺于网络游戏,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角色转变,没有意识到进入大学即将面临进入社会的转折,对毕业后是继续升学还是就业并不明确,导致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丧失求知欲[3]。
  二、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社会机制,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社会上有些成功人士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觉得学习太过枯燥乏味,部分学生甚至辍学去工作赚钱。从社会角度来讲,要降低学生的厌学心理,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和家长应尽可能阻止这些负面言论的传播,避免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然而,社会环境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大学生作为单纯的社会群体,其思想容易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应当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建立健康的社会主流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
  (二)改变高校教育方式,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课堂
  高校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应当完善教学设备和相关硬件措施,如增加教学楼、图书馆、多媒体设施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应当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2]。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育方式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场所上,高校也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情况进行改变,如工科类专业可以不仅设置课堂教学,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应当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楷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事实表明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做到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前社会,很多家长自身自制力很差,平时做“低头族”,捧着手机不放,孩子自然模仿,无法静心学习。其次,家长对孩子要持正确、客观的态度,很多家长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如何鼓励、赏识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应当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使孩子学习差,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再次,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离家较远,家长要与学校和孩子积极沟通,配合学校的管理,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
  (四)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大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从而引起内心发生变化。因此,除了改善社会、高校等外部环境外,最主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积极健康的态度。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让大学生形成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的心态;高校可以制订一系列心理策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疏导,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及时进行调整;教师应当多关心学生,与学生多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面对成绩差的学生,在沟通时应换位思考,帮助学生找出厌学的原因。对于生活持消极态度、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弱的学生,高校还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端正其学习态度。高校还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培训讲座等,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目前,大学生厌学已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将不利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且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厌学心理,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马利军,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101.
  [2]解瑞红.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归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78.
  [3]戴莹.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15):160.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杜环利(1987.9—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7JSJG229)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