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文化浸润”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教师要善于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在神奇的汉字里带领学生品味文化,在和谐的音韵里吟咏文化,在思维的碰撞里理解文化,在读写的实践里传承文化;开辟晨读课第二战场,带领学生在动人的旋律里歌唱文化,在丰富的内容中构建文化。
  关键词:文化浸润;语文课堂;构建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73-02
  引    言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由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盛行,现在的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文化传承的现实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部编版教材提倡让文化之光照进儿童的生命。那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呢?作为一名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让文化触及心灵、浸润人生、温暖生命,是每位语文教师神圣的、光荣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职责。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具体做法。
  一、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
  1.在神奇的汉字里品味文化
  汉字是先祖凝固的灵魂,孩童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汉字。引导学生领略汉字的神性美、形态美、音韵美、诗意美、理性美成了笔者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低年级每册教材都安排了识字单元,每单元的训练重点也不一样。笔者带领学生从仓颉造字说起,到汉字的演变,象形字的形象性,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会意字的理性光芒,书法艺术的鉴赏,再到一笔一画地指导写字,在识写中带领学生品悟汉字的智慧和艺术,让学生的识字学习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里。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是生动、高效的,文化的种子会播进学生心灵深处。
  2.在和谐的音韵里吟咏文化
  新教材新增了许多童谣、民谣、古诗文,可以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精神营养液。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感受汉语的节奏、音韵之美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应尽的职责。在低学段教学中,笔者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如示范读、领读、对读、赛读、表演读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其感受到课文独特的音韵美;到了高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理解感悟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会引导他们自读、品读、辩读、配乐读、吟诵、串读等,在一咏三叹的反复吟咏中,使其感受诗词的韵律,体味作者的情怀,品悟文学的魅力。
  3.在思维的碰撞里理解文化
  布鲁姆把知识的掌握分为六个层级,把记忆、理解、应用界定为低层次思考,把分析、评价、创造理解定为高层次思考。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匍匐于”低思维阶段,应引领学生登上高阶思维列车。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歌时,笔者把张志和的《渔歌子》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都是江上垂钓,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学生立刻感受到《渔歌子》意境的清新美好,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乐而忘返的情感;而《江雪》则折射出诗人苦寒、孤独、绝望、孤傲的精神世界。评析至此,思维似乎陷入停滞。这时笔者点拨他们:那你觉得《江雪》中的垂钓人还有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呢?学生调动所有认知,经过深入思考,总结出《江雪》中的垂钓人也是有种“独自享受”的“怡情之乐”和“清高志趣”的。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多少文人雅士追求的生活状态,那垂釣人又何尝没有一丝快乐呢?在一次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引导中,学生也渐渐触碰到传统文化的内核和源头活水,文化因子深种。
  4.在读写的实践里传承文化
  汉字是汉文化最基本的细胞,是汉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字如何传承汉文化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1]。在具体的落实训练中,笔者经常创设各种情境,分阶训练,引导学生运用优秀文化形式来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经过不断的练习尝试,收获颇丰。例如,我班李同学在《暑期游泰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岱宗近天都,细雨笼千壑。凉风吹雾霭,林霁增秀色。傍花随流水,掬风揽青云。世间且弥漫,愿为山林士。”褚同学在《欢度“六一”》中这样写道:“首先登台者,为班壮士葛同学也,只见他身披翠衣,手握竹笛,一时间,仙乐四起,天籁之音既出,闻者皆闭口静心,听君一曲《牧笛》。笛声止,众生犹醉其中,不能自已……又见三两美女登台,只见她们身着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纤纤细步,精妙无双。举手投足间,风华尽何成……”这样的写作尝试还有很多,虽然模仿的痕迹比较明显,但学生敢于、乐于尝试这样的写作,说明优秀传统文学样式已经在他们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了这样积极的、欣喜的模仿,优秀的创作还会远吗?
  二、开辟晨读课第二战场
  1.在动人的旋律里歌唱文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早晨来校后的状态比较散漫,有的三五成群,说说笑笑;有的不慌不忙,流连顾盼;有的精神涣散,不能进入状态;有的甚至追逐打闹,空耗精力。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喜欢晨读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呢?一日,最后一节课是音乐课,放学后学生仍快乐地齐声高歌着音乐教师教的新歌,那笑脸如花儿绽放,歌声余音绕梁。笔者暗自思忖:要是学生也能这么爱上诵读经典就好了。又一日,见央视综合频道推出一档节目叫《经典咏流传》,发现很多经典诗文被谱上了曲调。于是笔者顿时有了灵感。笔者在班级电脑上下载了音乐播放器,在班级设置“每周一歌”栏目,安排专人每天定时播放歌曲,时间段就是晨读前十分钟,并结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或学科教学活动,每周安排播放不同的歌曲。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之前,笔者提前让他们学唱《卢沟谣》,“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那凄婉的旋律似乎在诉说一段屈辱的历史。第一段歌词介绍了卢沟桥的悠久历史和美丽景致,正好填补了课文内容的空白,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情绪上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从此以后,每到清晨,教室成了学生进校后最想奔赴的地方,文化的浸润、人格的塑造在动听的旋律中发生着。
  2.在丰富的内容中构建文化
  要想充实、有效地利用晨读时间,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给学生的晨读安排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一点,笔者做到了整体规划,统筹安排。除在授语文教材外,低年级,笔者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古诗文必背》(30首);中年级,笔者安排学生诵读《小古文》(上下册)、《古诗文必背》(50篇);高年级,笔者安排学生诵读《古代名句选读》《经典导读》。诵读任务具体安排到每天,这样,学生天天有书读。“天下为公”的理念、“舍生取义”的道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修养……先贤志士优秀的品质和思想文化像丝丝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增长着他们的智慧,也构建着他们的精神大厦。
  结    语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明,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唐凌燕(1980.4—),女,安徽巢湖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2019年3月获得巢湖市“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2019年4月荣获巢湖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9年6月撰写的学科论文荣获巢湖市一等奖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