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桂剧音乐研究现状评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金喜

   摘 要:桂剧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学界对桂剧的研究就不曾断绝。综合梳理各类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桂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改革、表演、观演评价、传承发展和保护等几个方面。文章通过对桂剧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梳理桂剧研究脉络,了解其中的优劣,促进桂剧研究向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關键词:桂剧;文献;评价
  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广西桂剧音乐研究”(YB201730)项目资助。
  关于桂剧的研究,应是始于清末唐景崧。其后以欧阳予倩为代表展开对桂剧从理论到实践、从剧目内容到形式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响应国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及“改人、改戏、改制”的政策开始大规模的戏曲挖掘、整理和改编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志·广西卷》学术报告会召开,政府部门组织在全区内开展对民间戏剧的普查及资料收集工作,再次掀起研究改革热潮。综合梳理各类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桂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起源、改革、表演、观演评价、传承发展和保护等几个方面。
  一、桂剧源流考
  桂剧究竟源于何时,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通观所有对桂剧起源的研究不外分为两种:一种是分阶段形成说;一种是外界移植传入说。而截至目前,以第二种说法居上。具体代表性观点如下:
  (一)桂剧源于湘戏
  以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罗复《谈桂戏》为代表。焦菊隐认为“桂剧近源直接来于湘南,所以旧刻桂剧戏剧本中,还标明‘楚剧’字样。(如占元堂剧本、沈荣记刻本及钟全文刻本均是)。湘南和桂林的方言无大差异,所以连调子都没有变更”①。罗复认为“桂戏和湘戏是很相近似的”。另有尹伯康《湖南戏剧与广西戏剧的血缘关系》一文,从两地戏曲的唱腔、剧目、表演、行规管理等方面进行比对分析,肯定了湖南戏剧与广西戏剧的近亲血缘。
  (二)桂剧源于祁剧
  欧阳予倩《后台人语》(之三)中有言“桂戏,本来是湖南的戏,就是祁阳戏”②。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祁班入桂,颇受欢迎,则久而演变为桂剧”③。朱江勇以系列桂剧源流考辨文论《驳“桂剧出自靖江王府”说》《桂剧源流与形成——“桂剧自祁剧传入”说考证》《驳“桂剧自徽调传入”说》《桂剧源自弋阳腔说商榷》分别对历史上的桂剧源流诸说进行考证分析,认为:“清乾嘉年间,乱弹勃兴,弋阳、徽调传湖广,是为二黄,二黄融合秦腔发展为皮黄,北上京都,再次吸收与融合昆、弋、吹、梆成为京剧。南下变为湘、祁,祁班入桂,颇受欢迎,与西南官话(桂林话)结合,演变为桂剧。……祁剧在乾隆年间进入桂林就是桂剧形成的开端。”④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忠实同志商榷》认为祁剧与桂剧渊源极深,桂剧形成约有二百年的历史。另有《试论桂剧与祁剧的关系兼议“桂剧源自祁剧说”》(赵宇)、《祁剧入桂与桂剧的形成》(张泽槐)两文亦赞同此说。
  (三)桂剧源于徽调
  以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为代表,认为“清嘉庆末年,安徽人肖德元及邵某宦游来桂,为桂人习剧之始,后由徽调演为桂调,逐步成为今日之桂剧”⑤。
  (四)源于弋阳、昆曲高腔等诸腔以及分阶段形成说
  司徒华1936年在《桂剧纵谈》中论述:“桂剧因时而起,才有可能代替了那几于完全离开民众的昆曲,和形式简陋的弋阳腔,及梆子腔。至于桂剧怎样由二黄吸取了弋阳腔和梆子腔的长处,演变而来的情形,因已无文可考,我们是不大知道了。”李文钊1956年在其《桂剧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中,认为桂剧“当在明嘉靖——万历至清康熙年间,由弋阳—昆曲—高腔交相影响演变而来”。以胡仲实《桂剧源流考》为代表的分阶段形成说认为,桂剧源自靖江王府弋阳腔戏班,“广西有戏之始为北曲,之后传入广西的南曲可能是弋阳腔,弋阳腔与桂林方言结合演唱成为桂剧萌芽。是嘉靖前后距今约四百余年的事。”⑥另,丘振声、杨荫亭在1981年发表的《桂剧发展史上的丰碑——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的卓著贡献》一文中认为,“桂剧产生于明代后期,成熟于清初”。
  以上诸论,各持己见。从论证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来说,以焦菊隐、欧阳予倩、尹伯康、顾乐真、朱江勇等人的评述最具代表,不仅比对其声腔、剧本剧目、舞台表演、服装脸谱,甚至戏班行规也有分析论述,顾乐真、朱江勇等人更是在总结梳理桂剧史料的基础上,逐个考辨桂剧源流论断学说,得出桂剧源流结论,获得官方和学术研究者的普遍支持。
  对桂剧源流的探讨,笔者认为不应局限于一家之言。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形成都是经历漫长的萌芽—融合—改进—产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桂剧究竟是从靖江王府演化而来,还是乾嘉时期祁剧入桂融合方言而成,因为没有明确的历史档案记录,我们无法确知。但是也不能断定,昆腔、弋阳等诸腔调的传入对桂剧的形成没有任何影响。靖江王府演剧时“观者拥列门栏”⑦,徐霞客在其《粤西游记》中记录“初五日……朱君有家乐,效吴腔,以为此中盛事……”吴腔为民间效去渐为“桂昆”,在桂地流传。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记述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⑧明代以前,中原、云南、贵州、广东便有与广西相通的驿道,明清都是沿袭前制,弋阳腔在桂地流传似也无可辩驳。因此,明末桂地流传吴腔、弋阳腔,应为桂剧酝酿产生之前奏。不可否认,祁剧入桂,对桂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无论是昆曲、弋阳还是祁剧,这些腔调剧种都是入桂后渐与“当地风俗人情、生活习惯、地方语言以及大众的审美观等因素相结合,复经历辈艺人长期的溶化创造及舞台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与风格,包括剧目丰富、行当齐全、表演精到、唱腔音乐多样、科班林立、名角辈出、城乡遍布的地方代表剧种”,因此,不管哪种腔调剧种的传入,这一融合过程都是桂剧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桂剧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纵观桂剧发展史,大致可划出四个重要改革发展点:一是清末名仕唐景崧创编剧本,作《看棋亭杂剧》40出,使向循旧本、随意增删的状况大大改观,提升了桂剧的艺术价值;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玩字馆盛行,桂剧搭桥戏、玩笑戏、赌戏泛滥,马君武、欧阳予倩主持桂剧改革,从舞台、唱腔、表演、剧本、音乐、化妆、导演等方面对桂剧进行全面的革新;三是20世纪50年代,由政府组织大批学者收集、整理桂剧史料,促进桂剧的保护和研究;四是20世纪80年代,政府部门组织编纂《中国戏曲志·广西志》,掀起新一轮桂剧发掘整理、保护和改革热潮。而目前所见关于桂剧改革的文献资料也大多集中于这几个时期。其中以第二个改革发展期即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最为集中。   (一)与欧阳予倩改革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
  由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编的纪念欧阳予倩,总结桂剧改革历史经验的文集《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整理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在桂林从事桂剧改革的系列文论及80年代前社会学者发表的关于桂剧历史、发展、改革等问题的论文;丘振声的《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论述了欧阳予倩进行桂剧改革的前因后果及其意义影响;高宇《欧阳予倩与近代戏曲导演学》,叙述欧阳予倩如何宏观、开拓性地探索戏曲导演艺术的根本规律,更新戏剧观念,使戏曲从内容到演出形式都现代化,认为他是中国戏曲导演学的先拓者;朱江勇的三篇文章《欧阳予倩桂剧剧本风格论》、《中西方戏剧碰撞与交流的美学通融——论欧阳予倩整理、编创桂剧的艺术特征》和《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尝试——以欧阳予倩桂剧改革为例》分别对欧阳予倩桂剧剧本的创作风格、整理和改编的内容及改革中吸收借鉴话剧的现代化尝试进行分析论述;另有蔡美云、魏华龄、覃卫国、王永恩等撰写的多篇关于欧阳予倩的改革思想、剧本编创及改革实践指导等方面的文章,因内容大同小异,不再赘述。
  (二)与唐景崧桂剧改革相关的研究
  如杨荫亭的《唐景崧与桂剧》对唐景崧生平思想变迁及桂剧剧本改革的优缺点进行论述评析,另有曾国民《桂剧先驱唐景崧》、熊光嵩的《唐景崧与桂剧》结合史料对唐景崧的桂剧改革情况进行分析论述。
  (三)其他与桂剧改革相关的研究
  如李江的《论焦菊隐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理论和导演艺术》、丘振声的《桂剧改革实绩的一次检阅——桂剧在“西南剧展”中》、余意梦婷的《马君武文学档案补述——以马君武桂剧改革为视角》,以及王玏的《新桂系时期桂剧发展的历史及环境》《新桂系时期广西桂剧的发展》《“新桂系”前的广西桂剧》等与其他戏剧改革者或改革时期相关的论文,皆可为桂剧改革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三、剧目评析、名家剧目创作与表演经验谈
  此类文章较多,大多是观剧评价或艺人的自述、自评。分为以下两类进行论述:
  (一)剧目评析类
  剧目评析类:主要针对如《红河烽火》《玉蜻蜓》《泥马泪》《瑶妃传奇》《血丝玉镯》《大儒还乡》《欧阳予倩》《七步吟》《哑子背疯》等历史经典剧目及新编历史剧目进行评析。代表性的如:《桂剧〈玉蜻蜒〉与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王希平)、 《桂剧〈泥马泪〉的整体功能》(苏国荣)、《清新的构思别致的形象——桂剧〈瑶妃传奇〉观后》(薛若邻)、《清新可人山莲香——桂剧〈瑶妃传奇〉观评》(刘祯)、《极富表现力和魅力的民族性——评〈瑶妃传奇〉的民族性表现的特点》(张利群)、《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韦壮凡戏剧创作谈》(顾乐真)、《只缘漓江太清纯谈桂剧〈大儒还乡〉》(王敏)、《民族精神的绽放——谈桂剧〈欧阳予倩〉的选材艺术》(白敏君)、《自我的搏击——论桂剧〈大儒还乡〉的悲剧精神》(刘明录)、《旧篇著新意古章寓卓识新编桂剧〈七步吟〉观后走笔》(王蕴明)、《乾坤七动吟步七——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双“圆”的舞美设计创意》(黄斌)、《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价值——韦壮凡剧作的主要特色》(艾平)等等。主要是对剧目剧情、舞台、表演、人物形象塑造及其创编意义等进行评价。
  (二)名家创作学习及经验访谈类
  名家创作学习及经验访谈类大多为口述类,涉及的桂剧表演名家主要有小飞燕、尹羲、谢玉君、赵正安、卢浩,此外还有对桂剧改编创作名家欧阳予倩、韦凡壮等的编创及指导活动进行口述性的叙述或评析。代表性的如:尹羲口述,李应瑜整理的《桂剧名伶小飞燕》《砍枝要发芽忆欧阳予倩老师给我排〈拾玉镯〉、〈烤火〉》;尹羲的《怀念桂剧名旦谢玉君》《欧阳予倩给我排〈人面桃花〉》;赵正安自述《戏无技不惊人——介绍桂剧〈打棍出箱〉的绝招》、苏国璋口述的《我怎样运用唱腔来表现人物性格》等等;另有《戏曲表演教学的范例——随尹羲老师执教〈拾玉镯〉的启示》(陆海鸣)、《梨园金凤——记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广西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尹羲先生》(刘策)、《文化精神彰显人格魅力——参与桂剧〈大儒还乡〉创作心得》(杨戈平)等,都较详细地对桂剧表演名家的从艺经历及创作名家的创作心得进行评价论述。
  四、桂剧艺术理论研究及桂剧保护开发与传承
  桂剧艺术理论研究类著述颇多,如朱江勇专著《桂剧研究》,内容涉及桂剧研究历史与现状、桂剧源流、改革代表人物及当代桂剧作家作品论等;满谦子等著的《桂剧音乐》,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政府号召下,艺术专业人员深入剧团、民间访问老艺人,合著编成的重要桂剧音乐资料集,书中关于唱腔音乐、曲牌音乐、锣鼓音乐的记录和分析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十分宝贵的借鉴参考。钟毅编著的《桂剧三百年》梳理桂剧历史,从桂剧剧目、行当、表演、音乐、化妆、服饰、声韵、科班、戏院、名伶、行规,以及唐景崧、欧阳予倩、马君武等人的桂剧改革贡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剧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是一部较为详尽的科普读物。
  另有《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内有关于桂剧的源流沿革、剧目、唱腔表演等内容简介)、《广西戏剧史论文集》、《广西戏剧史料集》、《广西地方戏曲史料汇编》(收集了80年代以前关于桂剧的文献资料、采访座谈整理的资料、汇集、编写的史料性文章)、《广西戏剧史料散论集》(是顾乐真几十年来对桂剧历史、剧本、科班及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搜集研究集成);其他如《桂剧音乐曲谱:弦乐曲牌》、《桂剧音乐曲谱:唢呐曲牌》、《桂剧音乐曲谱:笛子曲牌》、《桂剧音乐曲谱:唱腔过门》(莫若整理,1981年)、《桂剧唱腔曲谱》(莫若整理,1986年)、《桂剧唱腔资料》(莫若整理,1983年)等等桂剧音乐曲谱类合集,以上是桂剧音乐研究的重要参考資料。
  在桂剧保护开发与传承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如贺剑武和高艳玲的《广西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桂剧为例》、王威和谭芳的《现代传媒视野下桂剧的发展调查》、谢婷婷的《从桂剧的传承开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径——以桂林市艺术学校为例》、李广宏和黄梅若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戏剧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平乐县桂剧为例》、王婷婷的《桂剧的调查与研究》、王艳的《从戏曲进校园看桂剧的历史与传承——以桂林市为中心》等等,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桂剧文化价值,结合桂剧目前发展现状,从教育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保护传承措施。因此方面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多做列举赘述。
  五、结语
  纵观各类桂剧研究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近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桂剧研究集中点大多仍在源流、改革(尤其是欧阳予倩桂剧改革)、改革剧剧评、剧作分析等相关方面,并未发生太大偏移。而在杂陈的研究文献中,精华之作十分稀少,尤其近二三十年来,大同小异、穿凿附会的文论比比皆是。桂剧研究急需在桂剧音乐唱腔、曲牌艺术、舞台、创编、评论等方面进行充实加强。
  注释:
  ①焦菊隐:《桂剧之整理与改进》,《建设研究》(月刊)1940 年第 1 期。
  ②欧阳予倩:《后台人语》之三,《文学创作》1943年第6期。
  ③顾乐真:《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与胡仲实同志商榷》,《学术论坛》1981第5期。
  ④朱江勇:《桂剧源流与形成——“桂剧自祁剧传入”说考证》,《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6期。
  ⑤莫一庸:《桂剧之产生及其演变》,《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1940年第1期,第191页。
  ⑥胡忠实:《桂剧源流考》,《学术论坛》1980年第3期。
  ⑦摘自《徐霞客游记》。
  ⑧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广西戏曲史料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室1982年版,第14页。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心.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2]满谦子,朱锡华,程秀梅.桂剧音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
  [3]朱江勇.桂剧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6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