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都市时尚田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冰 孙新旺

  摘 要:新时期要求农业科研单位主动接轨城市,以成果服务社会。本文分析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景观现状中存在的形态单一、内涵不足、道路系统及配套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不充分、景观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景观重组、景观重构、景观重塑、景观重衍”的更新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具有农业科研特色的景观,旨在利用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艺术化的园林外观、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等,探索农业科研单位成果展示区景观更新的策略和方法,打造新型“都市时尚田园”,形成城市新型农业展示窗口。
  关键词:展示区景观;艺术性;景观更新;江苏省农科院
  0 引言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重视科研技术的创新,忽视科研成果的展示,造成整个科研院所的成果展示景观存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脱离社会普通居民的生活、缺少艺术美和农业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科技本身具有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等特点,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既要符合国家科技创新的要求,同时也要体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本身的科研文化和创新成果。[1]由此衍生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将农业科技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合理更好地向社会传递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农业科研单位的入口区域就像一个景观窗口,向社会各界人士展示农业科研的魅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入口景观进行更新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都市田园主张依照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减少破坏,打造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2]
  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处于北门入口区域,承担着对外展示的功能,是农业科研单位展示性景观更新设计的典型案例。本文将通过对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景观更新的研究,探索在都市田园景观理念下,如何通过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艺术化的园林化外观、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等方式,使农业科研单位展示区景观满足科普、宣传、展示、生态等功能,进一步将农业科研单位展示区景观打造为都市时尚田园。
  1 场地现状及问题
  1.1 基地概况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孝陵卫、南京理工大学以东,马群以西,占地面积约1km2。院区北侧紧邻宁杭公路,隔路有体育公园、灵谷寺,南侧有绕城公路穿过。农科院周边有南京东郊风景区,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整体来看,农科院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本项目规划范围为北门入口景观区域,包括中农大道两侧的绿地范围、已建成的现代园艺展示区、碉堡与墓碑景观区域以及尚未建成的百果园,占地面积约45000m2。
  1.2 场地现状问题
  (1)道路环线不成体系。在设计区域内,道路等级划分凌乱,主次道路体系不明确,未形成合理的环形游览路线。道路铺装形式杂乱,宽度不同。地块有2~3m的高差,做了简单的硬质处理。内部道路宽2~2.5m,排水沟旁有近1m宽的土地几乎全部裸露,景观效果较差。
  (2)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场地中原有标识系统较少,只有入口区域有一处农科院规划总平面图的介绍,碉堡景观、墓地景观等区域缺少明确的标识指引,整个改造区域标识系统不完善。整个场地停留的点状空间较少,在北门入口东侧的桃林展示区域,没有休憩停留的空间场所,无法满足人们的休息游览需求。场地中缺少游客服务中心、厕所、小商店等基础服务设施。
  (3)科研成果展示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是以农业科研成果展示为主,但是现状展示中,只有简单的果树品种栽植,缺少科研文化的深入展示。现有景观以桃、梨、槭等植物观赏展示为主,等植物花、果期过后,整个科研成果展示的主题被弱化,缺少展示类的景观小品,场地的原有意境也被破坏。因此,整个场地中科研成果的展示形式和展示种类过于单一,科研成果展示不全面。
  (4)场地景观资源未获得充分利用。设计场地中包含水塘、历史碉堡、古墓、农业作物新品种等多种景观资源,但是却并未被充分利用。整个滨水空间未设置任何亲水平台,只采用植物进行简单遮挡,导致游人不能感受亲水的趣味性。历史碉堡景观区域中,植物以鸡爪槭和羽毛槭为主,整体景观性较弱,碉堡文化未受到合理利用。墓碑景观区域中杂草丛生,原有的场地空间被破坏。农业作物只运用了桃、梨等少量品种。
  2 设计目标和策略
  2.1 设计目标
  在整个更新设计中,以农业科研成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结合原有场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将科研文化和农业文化融入整个景观场地更新设计过程,从文化兴农、科研兴农、生态兴农、民生兴农四点入手,将江苏省农科院打造成一座具有独特农业文化的“都市时尚田园”。
  2.2 设计策略
  (1)重组:梳理游览路线,重组道路体系。在本次更新设计中,完善了整个道路体系,使主园路呈环状,作为主要的游览路线。从本门入口处,经滨水临时景观区搭建一条南北向的游览通道,然后经百果园向东出发,过猕猴桃园,到达墓碑景区,向北出发,到达碉堡景观区域,向西折返,经科研成果展示区,到达北門入口。整个游览路线闭合,串联整个改造区域和景观节点,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览导向和参观流线。将改造区域内部道路分为3个等级:一级道路宽3米,以透水沥青为主要路面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环路,连接不同的功能分区及景观节点;二级道路宽2米,以木材和嵌草砖为主要的铺装材料,作为每个分区内部的游览路线;三级道路为游步小道,宽1.2米,主要材质为青石板,作为便捷通道或幽静的游览路线。
  (2)重构:增加配套设施的数量,重建基础设施体系。在整个更新设计中,重新设计整个标识系统,提炼农科院院徽中的绿色稻穗元素,结合农科院的农业文化,抽象出“叶子”的形态,形成叶状符号,作为主要造型元素应用到导向标识设计中。增加休息场地的面积和休憩设施的数量,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和采摘共享建筑,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措施。
  (3)重塑:提升现有科研展示景观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重塑现有景观,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唤醒场地本身的文化记忆,打造江苏省农科院独特的景观意境。   搭建临时性景观展示窗口,结合最新科研成果,重塑景观意境。临时性景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短暂,相反,它强调的是一种对场地和需求的适应性以及与使用者的互动性,这使临时性景观在当代具有生命力。[3]对滨水空间进行景观重塑,营建完整、全面的科研成果临时展示空间,按需求布置搭建相应的展示形式,随时随地更新空间布局和展示种类。
  重塑农业科研景观互动性和参与性。参与是实现互动的前提,互动景观具有人可自由参加的属性,人与景、与人可以实现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互动。[4]增设果树展示的种类,包括桃、梨、杏、李等多个品种,将原有的封闭区域改造为半开放性区域,允许人们进入参观或购买相应的瓜果蔬菜,打造农科院独特的品牌经济。
  (4)重衍:深入挖掘现有景观资源,使农科院景观重新衍生出新的文化活力。通过对原有景观文化的深入挖掘,结合场地现状,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使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新的生机。
  3 总体布局及节点设计
  3.1 总体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的“整体打造”;在实现手段上,体现“新建与调整相结合,立足补缺、不作颠覆”;在特色营造上,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文化引领、彰显个性”。在本次改造过程中,将整个设计地块重新划分为四个区域,即滨水景观展示区、特色果林展示区、历史遗迹展示区、特色蔬菜展示区。
  主要的空间结构为一环一核三带。一环——红色漫游步道景观环,此环为整个改造区域的主要游览路线,将所有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景观环路。一核——特色果林展示区,是整个更新设计的核心,以果林的科研文化展示和科普为主,促进人们对农科院科研文化和农业文明的了解,增加采摘共享服务类建筑,提高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定期对外开放,向游客展示实验品种的独特性。三带——滨水景观带+历史遗迹景观带+特色蔬菜景观带,三条景观带独具特色。滨水临时性景观带以最新的景观成果展示为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景观构筑物进行简单的移动、重组和拆卸;历史遗迹景观带由碉堡景观和墓地景观组成,通过深入挖掘遗迹文化,激活场地自身的人文气息,从而构建意境深远肃穆的衍生空间;特色蔬菜景观带,以“五色土”为主要的设计元素,选择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植物,营建五色蔬菜景观带。
  3.2 节点设计
  (1)滨水景观展示区——树桩盆景。保留原有的草坪区域,将原有的景观树种归置,同时增加一些色叶植物,通过可拆卸景墙、移动树桩花箱、轻质雕塑、户外简易木构的搭建,展示其在不同时期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向人们介绍现阶段的科研任务和科研进度。
  (2)特色果林展示区——桃文化广场。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场地,添加互动性的景观小品及景观设施。对现有桃树进行归置,同时增加下层和新的观赏树种,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休憩设施,使人们可以在此空间停留,设置文化科普展示景墙,简单地介绍桃种植的演变过程,追溯桃文化发展史。
  (3)历史遗迹展示区——碉堡历史广场。历史遗迹展示区主要包含碉堡景观区和墓碑景观区,扩宽原有的景观场地,增设文化景墙和景观小品,加强整个场地的历史文化气息,深挖场地本身的文化记忆。突出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肃穆庄严的景观氛围。疏密有致地规整种植槭树品种,增设观赏树种,重新设计过渡场地,使其和整个区域的联系性更强。
  (4)特色蔬菜展示区——五色菜园。五色土地衍生出独特的农本文化。“五色土”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纯天然土壤,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以“五色土”为主要的设计元素,选择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植物,营建五色蔬菜景观,同时设置一些科普展示牌,讲解蔬菜品种。
  4 结语
  科研院所院内环境是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活动场所,需大力提高院内景观设施服务水平,践行生态科普和工程管理并进的科学理念,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5]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景观更新设计的案例研究,总结现存的主要景观问题,针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独特需求,合理的对其外部空间进行景观改造,解决景观形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道路系统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现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运用景观设计的手段,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以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在景观设计中以科技展示、科技推广、科普教育为重要内容;同时景观建设要依托于科学技术,耗费最少的资源,以最简洁的方式实现最完善的景观建设。[6]农业科研单位展示区景观具有对外展示的作用,需要满足游览、科普、科研、生态等功能。
  本次更新设计中运用了四大策略,即“景观重组、景观重构、景观重塑、景观重衍”,结合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打造艺术化的园林景观,同时融入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江苏省农科院成果展示区打造成新型的“都市时尚田园”,形成城市新型农业展示窗口。
  参考文献:
  [1] 刘涛,王萌,王述民,梅旭荣.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05):1-3+11.
  [2] 霍保安,韩景豹.都市田園休闲农业生态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6):331+342.
  [3] 戴代新,戴乔奇,任晓崧.传统木构与临时性景观:一个展示空间设计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8,36(10):40-45.
  [4] 杨焰,林上海.互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07):101-105.
  [5] 谭新建.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科研院所绿化景观设计——以中国林科院京区大院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04):46-50.
  [6] 刘大兵,连东军,陈培育.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景观绿化设计[J].广西轻工业,2011,27(11):95-96.
  作者简介:刘冰(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孙新旺,男,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