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说理,不再难以言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华静芳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共有5篇说理文,分别是《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和《学会合作》,篇数很少,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在小学阶段出现,也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说理文就是日后所说的议论文,一般文体结构都是:论述观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这类说理文的中心观点非常明确,语言精练,逻辑缜密。本文将从说理的规律、说理的构架、说理的策略、说理的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说理文;语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说理文的教学,除了去关注文章在说什么,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来把观点说清楚的。简单地说,教学说理文,就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如何说理的,如何才能学以致用。
  一、循一种说理之规律
  中心观点是说理文的灵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来把握文章的这一观点,明晰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见解,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这是说理文教学的基础工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提取捕捉到作者的观点呢?就一篇文章而言,去发现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非常简单的,一般学生大抵都能找到。在高年段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下几篇说理文的观点一般出现在什么位置。通过比较探究,总结出以下的结论:一种在文章的开头,这也是“开门见山”。如课文《学与问》的开头。一种是文章的中间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种在文章结尾处,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许多老师教学时往往会忽略这个比较总结的方法,事实上,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说理文的观点出现的规律,为日后能快速地捕捉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打好基础。
  二、探一种说理之构架
  最近听了有位老师执教《学与问》一课,在找到这一课的主要观点之后,老师让学生读读开头写了什么,读完知道了开头就是观点的提出。接着引导学生读2—4自然段,概括出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学与问”的重要性。作者在结尾说什么呢?学生明确了是再次得出结论,阐明“学与问”的关系。由此也明晰了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就是:提出观点——实例论证——总结观点。是否说理文都是这样的基本脉络呢?教学时,可以出示之前学过的说理文,让学生再次巩固下,对说理文的结构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三、习一种说理之策略
  观点明晰了,那说理文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摆事实讲道理”是最为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所举实例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精心挑选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例选好了,如何说得让读者心服口服,又不显得枯燥乏味,这又是大有讲究的。课文仅仅是例子,跳出课文学语文。教学《学与问》这一课时,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对所举事例进行异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如何选择事例这一要点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作者如何应用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喜欢问为什么;两个人物都是平时善于观察的;都是寫他们小时候就好问的事情。不同之处在于:哥白尼问得多问得广。“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沈括是喜欢不停追问,问得深、问得透,他是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范例。另外,通过讨论还发现,人物时代不同,有古代有现代。议论的方式也不同,第一个事例后面,用了一段议论来总结以上事例。第二个事例是先说明次观点,再引出事例来论证。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这就是说理文在选取事例要讲究典型性、针对性。
  (一)例证有讲究
  沈括和哥白尼的两个事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互为照应,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这样的列举事例就是突出了典型性,并不是所有相关的事例都可以随手拿过来印证观点。事例所讲述的内容通常都是通俗易懂,不需要教师去多讲多教,而在此处是要留足时间的,也正是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才能把说理文真正的语用价值体现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思辨能力。为更好地说明例证选择的讲究性,可以将学过的说理文列表出示,直观比较感受。
  (二)语言有讲究
  说理文在语言形式上的表达也是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感受这样的语言的表达魅力,习得方法,加以实践应用。《学与问》这篇课文的两个事例很简单,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语言很有特点。
  ◆突出概括性
  说理文的情节很简单,不需要过多的分析讲解。那是不是可以将这样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些呢?出示具体翔实的事例,这两个事例,你觉得哪个比较适合应用在说理文中,为什么?
  伽利略17岁,考入比萨大学的医学专业。他喜欢问问题,追根究底。17岁时在一个班学习,比罗教授讲胚胎。他说:“是男孩还是女孩,父亲身体强壮的决定,体弱多病的父亲,母亲生下的女孩多。”比罗教授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比罗教授说:“你的问题太多了,你是学生,应该仔细倾听,不要胡思乱想,总是提出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邻居,男性身体很强壮,但他的妻子生下五个女儿,这对老师说的相反,这是怎么解释?”伽利略并没有被罗教授吓倒继续问。正是一个个的问题,让他在26岁那年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通过讨论得出,举例只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不需要那么大篇幅的文字来描写,太过于繁杂,反而重点不突出。言简意赅,语言概括,才符合文体特点。
  ◆突出指向性
  两个故事都是指向“学与问”的关系以及重要性,聚焦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之无关的人物对话都是省去不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两个事例可以在文中调换下位置吗?显然,经过思考得知,这是不能调换的,两个事例分别指向不同的小分论点,指向性非常鲜明。
  ◆突出准确性
  两个事例从两处来论证主要观点,每次事例都有表述的一个小分论点,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夹叙夹议是最常用的写作方法,学生学习了规范的语言,也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在仿写时,也就不会出现简单地把两个事例进行堆砌了事。会对所选择的事例进行议论,用小论点来强化自己的主观点,做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突出生动性
  相对于前面学的几篇说理性文章,《学与问》在说理时也有新的特征:(1)用打比方来说明问的重要性。开头就把“问”称作“金钥匙”和“铺路石”。(2)引用说理。引用“能者为师”来进行说理。(3)叙述性说理。课文第三自然段就是叙述性说理,强调随时随地去请教别人的重要性。
  四、践一种说理之应用
  课堂到此并不能结束,掌握一种技能是需要实践迁移的。数学教学这一点是做得最到位的。语文的针对性练习在课堂上比较少,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的一个主因。留给学生脑海中的只是一个概念。能运用语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课堂上要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迁移外显。
  在教学《学与问》后,可以安排以篇章结构为主的实践应用,仿照《学与问》论证框架,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关于诚信的说理文。分组合作完成,第一组提出观点,第二组论证观点,第三组总结观点。也可以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以片段为主。读读李时珍这个事例,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发表一段议论,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当时虽然已是名医,但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依然餐风饮露,四处寻访药草,他向山间的樵夫打听草药的产地,又向田间的农妇请教药材的功效。他走了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两个迁移应用的设计,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个重在整篇的篇章结构上,第二个重在一段的语言结构上。
  总之,说理文的教学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看似繁杂又是有规律可循。只要老师心中有数,吃透这类文本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许红琴.强化“类”的意识——简单议论文教学内容的研制[J].小学语文教师,2014(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