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定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林业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定西北部地区比较干旱,土壤疏松,地形破碎,该区域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一旦出现连续降水,将会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植树造林种草,有效增加林草面积,提高林草覆盖度,是控制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定西北部地区;建设成果;生态环境问题;林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40
  前言
  定西北部地区包括定西市的安定、通渭、陇西的全部和临洮、渭源的北部,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当地把植树造林种草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举措,连续不断开展以造林种草为主的生态大治理,通过大治理带来了大发展,生态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 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1.1 持续狠抓造林绿化,生态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定西市就把造林绿化工作紧抓不放松,特别是北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把植树造林和种草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生态治理项目扶持,狠抓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项目建设推动生态大治理,通过大治理带来大变化,定西市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现在的12%。特别定西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和好转。
  1.2 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近年来,定西市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部分浅山地区发展苹果、梨、花椒等产业803km2,总产值达到12.9亿元,特色林果产业逐步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下中药材、蔬菜等种植233km2,林下养殖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该地区年均林木种苗和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km2,销售收入到达3亿多元,有力助推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1.3 农业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狠抓植树造林种草的基础上, 定西市的基本农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集雨水窖修建和引洮工程建设,彻底解决了人、畜饮用水的困难,农田灌溉面积也不断增加。有力促进了当地畜牧业、林果业和其他农业经济作物的大力发展。
  2 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定西市造林绿化任务繁重与生态产品短缺的矛盾并存,全市尚有33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和1333km2的荒山、荒坡、荒沟需要治理,有667km2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坡耕地需要造林种草,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地方财政困难,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特别造林绿化的财政补助资金少,部分造林成活差、保存低的地方,缺少补植补造资金。林果产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均,生态产品开发层次低,农户增收难度大。
  2.2 干旱缺水,生态建设难度大
  干旱是制约定西市造林绿化成效的主要因素,当地年降雨量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大暴雨较多,一旦出现暴雨,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多年来,该地区采取先易后难的措施,优先在立地条件好的区域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所剩区域造林难度增大。
  2.3 经济持续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矛盾并存,区域生态治理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环境资源需求加大,土地储备资源匮乏,区域环境承载力不足。例如,渭河、关川河、牛谷河径流量小,沿途群众生活用水很少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相对滞后,同時存在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土壤污染较严重的问题。
  2.4 绿色发展形势与传统生产消费方式的矛盾突出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但部分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没有较大转变,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意识落后,生态法制观念、环境维权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参与度、践行度低,生态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机关来抓来管,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氛围不浓,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格局尚未形成。
  3 狠抓造林种草,推进系统治理
  3.1 要以系统规划为引领,留足绿化空间
  定西市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广大农民对土地有很大的依赖性,要坚持林业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高起点系统谋划,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留足林业生态建设用地空间。科学区分不同生态功能区、不同土地性质,综合规划农业生产用地、造林绿化用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系统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盘活用好城乡各类土地资源,健全完善造林绿化土地保障机制,从源头上留足造林绿化用地空间。
  3.2 要以全民义务植树为依托,见缝插绿
  在尽责方式上,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开展认种认养活动,采取“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让城乡居民更多、更方便参与造林绿化。在地点选择上,要与城乡面山绿化、城镇小区绿化、农村“四旁”绿化、河道植被治理相结合,见缝插绿,填补绿化空缺,打造山水林田居复合生态系统。在组织形式上,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市、县区和各乡镇每年要建成领导干部义务植树示范点1~2个,完成高标准造林绿化工程0.2~0.33km2。在责任落实上,城市绿化由住建部门负责,乡村绿化、城区面山和通道绿化由林草部门负责。建立评比机制,做好达标验收。
  3.3 要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全面增绿
  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草原治理等林草项目工程建设。在任务安排上,要集中连片推进。在树种选择上,要本地苗木、本地树种优先,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花草结合,构成稳定和谐的混交结构,力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在造林时间上,要改春季造林为春季、雨季和秋冬季3季造林,做到因地因时因季栽植,尽量避免春季造林后,因干旱风吹而出现苗木风干现象。
  3.4 要以科技服务为支撑,高效建绿
  科学设计整地模式、种苗规格和抗旱造林措施。狠抓造林技术引进、推广、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强化造林施工质量监管,树立精细栽植理念,精细施工,精雕细琢,推动造林绿化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
  3.5 要以市场主体为驱动,多彩添绿
  长期以来,造林主体少,资金投入不足,是该地区造林绿化的短板。要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林业生态建设市场化运作、土地使用和社会资本投入造林绿化模式,鼓励通过先造林后补助、政府购买林业服务、以土地换绿化等方式,推进造林、管护等林业生产经营任务由社会主体承担,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等参与造林绿化事业,破解资金投入不足难题。
  3.6 要以巩固成果为重点,严格护绿
  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是保障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定西市显得尤为重要,要及时做好栽植后的扶苗、松土、除草、病虫防治和日常管护工作。建立严格的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管护人员,管护经费和奖惩制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林地草地、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林草资源不流失、守得住。
  参考文献
  [1] 《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Z].2012年8月.
  [2]梅建波.甘肃省封山育林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林业科技,2006,31(1)65-68.73.
  [3]胡莽,胡文杰,王刚.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3(4):30-31.
  [4]周学文在甘肃省弘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精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现场会上的讲话[Z].2019,5.
  作者简介:
  马文珍(1968-),男,大专,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与生态修复治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