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可谓万科之母,但并非所有学生都钟爱,主要缘于高中语文实属枯燥乏味,大篇幅难背拗口的文言文,刻板无聊的古诗文,还有各种看不懂更不想看的散文集,这些足以让学生极为反感。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走进了校园,并成了老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氛围,并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应用价值;策略
   究竟什么是“微课”教学呢?微课是一种利用微型教学视频为学生呈现知识的方法,视频时长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视频内容既可以针对重点课程进行深入分析,也可以依据教学环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还可以为学生做教学反馈和学生自评等。对于教师而言,微课能为其减轻很大一部分备课的压力,节约了很多时间,视频素材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高效且快捷,还能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新思路,微课的力量非常强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相对“素颜”的课本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偏爱前者,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重,仿佛只要不看书写字,其他什么都感兴趣,互联网就像需要不断探索的宇宙,充满未知,学生主动去靠近,不用生拉硬拽着带强迫性质地学习,学生自然更容易被课堂吸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课堂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热爱才会更主动去思考。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的学习就像一座高山,永远有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知识点,尤其是高中语文,走进语文课堂更让学生头疼,可以看到老师在台上激情飞扬地讲课,而台下学生仿佛有自动屏蔽功能,私下交头接耳的、传纸条的、睡大觉的,千姿百态,犹如大型菜市场,好生热闹。
   高中课程本身就相当紧凑,不像数理化这些课程的连贯性那么强,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好几节课不上似乎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大,语文课就是放松身心的一门课程,只需要背背古诗、文言文,平常多看看作文的开头与结尾,阅读题多抒发下个人情怀就一定能考出好分数。他们没有理解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的真谛,纯属为了应付考试,这严重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
   1.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
   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课堂导入,这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堂课是否感兴趣,所以课堂的开篇一定要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将课程的核心要素传递给他们,让其清楚本堂课的中心思想、关键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重点把握的地方。这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快捷,便于学生理解,很多失败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酣畅淋漓,但一提问惊奇地发现这40分钟白讲了,而微课仅仅利用十几分钟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微課突出课堂重点
   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掌握微课技巧,要重点突出课程的主要内容,切勿将重点淹没,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备课时可以将重点内容用鲜艳的颜色区分开来,还可以增加重点内容出现的频率,加深学生的记忆,成功的课堂便是在上课期间就可以让学生记住要点,并在考试与生活中活学活用。与此同时,对于微课素材的收集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身体力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程要点、重点、难点,这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效果,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参与的热情,从而延伸到课程学习上。
   3.利用微课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的课程较为基础,并没有很深奥难懂的内容。因此,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互联网提供了很大的平台供人们使用,就要充分利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书本的知识永远更新不过时代的变迁,学习也要与时俱进,除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外,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多采用一些与实际相关联的例子,便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大胆开拓自己的思维,勇于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最终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导,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多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增强。
   总而言之,微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同样面临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革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合理利用微课为学生创设课程情境,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馨阳.“微课”及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
   [2]冯尚财.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3]齐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与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4).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