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导孩子说真话、抒真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作文已然成为语文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小学语文也不例外。现如今,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而小学作文贵在真实与真情,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说想说的话,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讨论了小学作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应将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作为教学目标,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真,是作文的灵魂,只有真情实感地认知并感受周围事物,才能写出极具个人特点的优秀作文。因此,在作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保护学生的童真,在活跃且趣味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发学生写作思维,引导学生展开真实且真情的写作。
  一、贴近于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语文作文要体现出“真”,就应当贴近于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选取案例,使学生能够结合周边事物找到最佳的写作思路,展开高效的写作。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使学生时刻关注日常生活,并学会主动观察,将“美”的事件作为知识储备,并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写出真实的作文。其次,教师应当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将所做过的真事、体会到的真情写出来。例如,教师将生活写作布置在周末,让学生将自己真实做的事写下来,有的学生写帮助妈妈洗碗、有的学生写出门逛动物园、有的学生写参加特長班……这样的作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因此学生写作起来得心应手。由此可见,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写作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表现欲,逐渐使写作成为一种“自我表达与自我释放”[1]。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优化写作方式
  写作不应该局限于写作课堂上,教师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穿插写作训练,从语文教材出发,优化学生的写作方式。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就是最真实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找春天》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深深地被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所吸引,对部分语句的评价也十分到位。基于此,教师不失时机地说:“春天多么美好呀!同学们都是怎么发现春天到了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出翩翩起舞的蝴蝶、多姿多彩的花朵、辛勤采蜜的蜜蜂等等,教师鼓励学根据文章中的排比句式,将自己对春天的感悟写下来,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语句“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那是春天的精灵吧?”“美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那是春天的使者吧?”……以这样的方式坚持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另一方面还会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完整、更加真实、更加情感饱满。
  三、从形式灵活出发,增加语言生动性
  要想使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具有个人独特的想法,就应该从形式灵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自言自语”,以自己的思维为主,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例如,在描写人物的写作课堂上,教师只需要求学生写出人物的特点即可,不用规定必须写到外貌、语言、性格等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地用自己方式表达,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真实情感[2]。小学生写作语言较为稚嫩,正是由于稚嫩才能体现出“真”,教师需要保持学生的这份稚嫩,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能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并以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出作文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四、应用合理的激励,使学生养成习惯
  小学生有着一定的好胜心,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特点,以激励的方式为主,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与积极性。例如,指导学生每天回家之后写一篇小日记,将自己一整天的心情以及所遇到的趣事写出来,教师仔细看过之后,挑选几篇日记在早读时为其他学生展示,使学生感受到被他人关注与表扬的喜悦。另外,可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多阅读,将阅读中读到的优美词句记录下来,并进一步将其融入写作当中,优秀的作文发表在校内展示栏上,教师给予奖励与肯定,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致。通过合理的激励与表扬,能够使学生始终以活跃且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并在作文中充分地展示出自身的深刻体会,这样作文内容就会更加地真实生动。
  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从贴近于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写,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优化写作方式,从形式灵活出发、增加语言生动性,应用合理的激励、使学生养成习惯等方面做起,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做到“说真话,抒真情”,从而达到高写作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澳莉.激发兴趣开辟渠道培养个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6):155-157.
  [2]白霞.打开过程,着力指导——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化的指导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4(47):172-1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9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