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应用及推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盈江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的出现将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首先对水稻传统种植技术进行了陈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该技术的推广状况进行讨论,进而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机械直播;水稻;推广
中图分类号:S22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2.025
1 我国现有的水稻插秧技术分析
1.1 人工栽秧
人工栽秧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均匀程度不如机直播机插秧,且秧苗密度得不到保障,费工费时费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多,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用工难求,成本较高。
1.2 人工撒播
目前,我国约有30%的水稻采用人工撒播。这种方式撒播的秧苗,由于抛撒不均匀,容易出现田间分布无序,生长不匀,发生秧苗生长过稀或者生长过密等问题。从而导致秧苗间不通风、难透光、病虫害严重、抗倒伏性差等问题。但是这种撒播方式效率较高,成本相对较低廉,且可以短时间内大量播种。
1.3 机插秧
机插秧采用秧盘育秧,减少秧田用量,秧龄缩短,但是对育秧技术要求高,掌握不好会发生出苗不齐、烧苗等问题。移栽时需搬运秧盘,如果田块整理不平,水量控制不好会出现漂秧、缺塘现象,仍需人工补栽。
2 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综合分析
2.1 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原理
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是将水稻种子通过机械直接播入大田,省去了水稻育秧、拔秧、运秧和栽秧等工序,并且做到了“精确定量、成行成穴、沟中有水、水不上畦”的垄畦湿润栽培;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机在后端增设了覆土机构将播好的种子进行覆土,然后由后端的镇压机构进行镇压保墒。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及镇压作业。
2.2 机械精量穴直播机的优点
一是机械作业效率高:一次作业能完成开沟、起垄、精量直播作业。
二是成行成穴:采用这项技术播种后的水稻,成行成穴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通风采光、减轻病虫害發生等具有明显效果。
三是播种量精准:由于采用技术先进的“窝眼式”排种器,设定好排种量后,每穴的播种量基本一致。
四是抗倒伏能力强:稻种播在由机械划出的播种槽内,与人工撒播把种子撒在表面相比,为水稻深扎根创造了条件,水稻抗倒伏能力相对增强。
五是有效节省农时: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没有移栽返青期,全生育期比移栽稻减少10天左右。
3 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的推广应用
3.1 推广应用的进程及成效
2017年,全县推广应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机2台,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实施面积增加到407亩,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2018年4—6月份,盈江县分别在弄璋镇新府村及昔马镇保边村共完成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516亩(69户),其中:水直播493亩(65户)、旱直播23亩(4户)。
2019年,全县共完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试验示范面积292.2亩,各乡镇完成数分别为:弄璋镇完成旱穴直播示范推广面积150亩、新城乡完成旱穴直播试验示范面积10亩、太平镇完成旱穴直播试验示范面积25.5亩、昔马镇完成旱穴直播试验示范面积94.7亩、旧城镇完成机水穴直播试验示范面积12亩。
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示范应用,有效节约了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平均每亩节省工时费200多元。免去了传统培育秧苗这道繁琐的工序,减少水、药、肥的使用,可节省水稻生产用水30%以上,减少甲烷排放10%以上。新技术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满足统防统治要求,不仅降低50%的农药使用量,而且可提高防治效果。示范点水稻产量与人工插栽水稻测产比对:平均增产41 kg,增收90.2元·亩-1。
3.2 推广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盈江县农田形状、大小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差别,相关的水利设施、机耕道路的配套改造难度较大;推广涉及范围广;必须解决农机和农艺两方面的技术问题。
3.3 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推广的建议
政府重视,高位推进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工作的前提。可以建立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示范样板,建立千亩连片区、百亩连片区,打造整村推进示范村。加强培训,强化宣传是推广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的保障。组织召开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现场示范会与观摩会,培训技术人员及群众。
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一种先进轻简化栽培技术。为盈江今后进一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将有效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通过示范宣传,周边地区的农户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新技术,且该技术节本增产增效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水稻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于彩敏.水稻辅助直播装置设计与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8(34):38.
[2] 王在满,罗锡文,唐湘如,等.基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水稻水稻生产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及机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
(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1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