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用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发展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鑫燕

  【摘要】    本文对民用电子系统进行分析,主要从无线电通信、导航与监视系统三个方面着手,分别阐述各个系统的构成、作用与发展现状,力求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机载话音通信服务质量得以提高,导航精度与可靠性得以增强,监视系统朝着自动化、全方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民用航空    无线通信    监视系统
  引言:民用电子系统是飞机中的关键内容,其运行状况与飞机安全性、可靠性与先进性具有较大关联,受到现代航空工业界的高度重视。该系统主要包括无线电通信、导航与监视系统等部分,可完成飞机起飞、着陆、滑行、机载话音通信与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民航无线电通信系统
  1.1驾驶舱通信
  为了符合民航规章制度,确保飞机运行安全,在卫星通信技术基础上驾驶舱通信应运而生,具有机载话音与数据通信两大功能,在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驾驶舱所使用的主要的系统有两种,一种为海事卫星,另一种为铱星。前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空间层、地面层与用户层,空间层中含有大量静止轨道与卫星,地面层中含有卫星接入站、测控中心以及其他地面网络等等;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充分发挥IP技术优势,使话音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目前该系统可对全球航空器进行监视,单星可监视3000个对象,处理1000以上的目标。
  1.2客舱卫星通信
  在毫米与卫星制造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机载通信逐渐朝着Ka/Ku的方向发展,该频段宽带卫星通信的成本较低、终端较小、通话质量较高,可为飞机运行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提高飞行安全度,降低飞机故障率,为乘客提供良好的飞行体验,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看到了这一优势,并陆续开展Ka/ku卫星通信业务,对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ka/ku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投入使用[1]。
  二、民航导航系统
  目前,全球卫星系统(GNSS)已经成为民航运行的主要导航源,在包含的诸多内容中导航增强系统的作用不可忽视,对提高民航运行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充分满足民航在安全方面的需求,也是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该系统主要包括地基增强系统与星基增强系统两个方面,前者可对GNSS的完好性进行监测,以机场为中心,以23海里为半径,为此范围提供精密的导航服务。与传统仪表技术相比,该系统提供的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可对工作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从现行标准可知,GBAS能够提供C类进近服务,在制成技术标准后将陆续投入使用;后者的主要作用是对导航卫星进行监测,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大量的星基增强系统,如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印度等等,在定位精度方面,水平與垂直方向均可达到1m,个别地区可达3m。当前,欧洲地区具有该系统的飞机场已经超过300个,以法国和德国为主,其中102个机场已经开始实施LPV飞行程序,有33个机场实施了APVⅡ飞行程序。
  三、民航监视系统
  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完善的监视工作是确保飞行安全的基础所在,现有的监视技术为一次监视雷达、二次雷达、多地基雷以及自动相关监视等等,其中,自动监视主要借助航空器定位来达成,具有约定式监视、广播式监视两种模式,ADS-B技术属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广播式监视来说,目前在美国、欧洲与亚洲均陆续开展了此类监视工作,最具代表性的为“全球星二代”与“铱星二代”两个系统。
  3.1全球星二代
  该系统将卫星地面站作为通信服务的传递站,系统中共计包含8个轨道面,高度为1414km,对南北纬70°间的范围进行全覆盖,共计报刊48颗星。2016年,在全球星二代系统基础上开展无人机飞行测试,利用两种极端方式进行飞行,对连接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可借助星基链路高效完成监视工作,并在后续发展中得以延用[2]。
  3.2铱星二代系统
  该系统是在上一系统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以空管、军方与搜救作为目标用户,该系统中配备ADS-B接收机,单星监测对象可达3000个,可对1000个对象进行处理,且辐射全球,在2018年投入到全球客机监视服务中。由于该系统中没有设置相应的发射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只具备追踪与监视功能,不具备交通情报服务与传播功能。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航空电子系统逐渐发生改变,从以往地基逐渐转变为星基。在此背景下,机载话音通信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导航精度与可靠性逐渐增强,监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可见大力发展基于星基的通信、导航与监视系统成为未来主要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安乐, 田甜, 董勤鹏,等. CJ818飞机无线电通信、导航、监视综合系统[J].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8(s1):131-133.
  [2]吴敏, 常坤, 李裕. 基于功能分区的综合通信导航识别系统设计[J]. 航空电子技术, 2017, 44(2):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0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