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十个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数学教师应明晰不同学段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用数据分析的眼光看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的需要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所学数据分析知识应该要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数学十个核心素養之一,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小到个人消费、投资理财等方面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生活,大到一个国家、制定政策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以此为基础才能更符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面对大量的原始数据,如何分析和整理数据、如何根据数据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呢?
  一、明晰不同学段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核心概念“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具体阐释为:“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并把它作为小学数学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面对生活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如何让学生用数据统计的眼光去看问题,是教师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一项教育工作。
  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对数据敏锐的人,教师必须明晰不同学段目标对学生所要掌握的数据分析要求。
  小学生主要经历两个学段的统计学习。在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在第二学段(4-6年级),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二、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用数据分析的眼光看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才会更有兴趣去描述、研究、表达和分析数据。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统计的过程,应该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尝试用统计的眼光去整理、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的有效学习是以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经验也会逐步增加。鉴于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了解班级遇到的问题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统计的方法。
  比如,班级准备举行“六一儿童节”文艺会演,表演节目如果仅由教师一人决定,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白白浪费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现成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把表演节目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设计统计表,采取问卷或举手表决的方式展开调查,按活动项目进行分类统计和记录。同时按性别把男生和女生喜欢的活动项目的人数调查清楚,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分析,用真实数据来决定文艺会演将表演哪些节目。在展开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地学会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和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会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素材,学会用数据统计的眼光看问题。
  三、生活数学化,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的需要源于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境,教师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以举办班级生日派对为情境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分析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处处需要运用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为例,“可能性”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空白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具有一些简单随机现象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里用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生活实例导人新课的教学,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并且通过描述生活中事情的可能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四、数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据分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仅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才是知识最美的姿态。把所学的知识生活化,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知识的使命。所以教师应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结合,科学地选取内容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以数据分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数据分析观念的应用。以达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最终目的:借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条形统计图》为例,在分析学生所生活的地方连续3年的天气情况之后,让学生预测一年后的天气情况。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尤其是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通过数据来推断、预测、推理等。借助3年的天气数据,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天气情况。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为例,笔者设计了在生活中常遇见的“抽奖转盘”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应该运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生活和学习上的素材资源。学生在感受数据分析源于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拉近与数据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合理处理数据的方式和方法,深刻体会到数据的随机性和数据分析观念的现实价值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累积数据分析的经验,养成运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秋云.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育策略举隅[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06).
  [3]刘重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9(02).
  [4]史宁中,张丹,赵迪.“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及教学建议——数学教育热点问题系列访谈之五[J].课程·教材·教法,2008(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7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