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文章识人物,学品质润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说明语文课程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习得知识与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与能力之外,也应重视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多以写人记事类型的文章作为载体,通过描述主人公某项突出的品质,输出丰富的情感与多种正向的价值观念,因而感悟人物品质,对于人物形象做出评价,不仅是训练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抓手,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中要依托课文,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人物的高尚品质并向之学习。
  一、深入理解文本,才能展开行之有效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当目标细化到5~6年级学段目标时,也告诉我们高年级的同学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體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对文章有精准的理解。不能仅仅围绕文本的表达打转,这样的课堂容易枯燥无味,也不能长篇大论人物的奉献精神,反而会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因此,就要做到内容方法两手抓,细致挖掘文本中想要传递的精神与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和人物的认识不能是单一的,试想,如果连教师都只能读出人物的一个特质来,又如何能引导学生综合的认识并评价人物呢?文本对于主人公的塑造往往都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指导。
  另外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每一单元都有着不同的主题,而同一单元的课文排布上也有着一定的顺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只对所要教授的一篇文章进行研读,而是应当横纵联系起来看待课文,借助单元多篇课文排布的方式,有节奏,有方法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课文之间的逻辑顺序,关注每篇文章人物与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之处,帮助学生梳理系统思维,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上的逻辑性。
  二、充分调研学情,明确学生思维的认识盲区
  在正式开始课堂教学前,需要对学生学情进行充分的调研摸底。学生们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大量的写人类型文章,涉及到的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们掌握到什么程度,又有多少学生掌握,还需要利用课堂前测、一课时提问等多种方式来摸底调查。,评价人物的能力是写人记事文当中常常会考察的要素。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原认知,也就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于学情的调研,不难发现学生认识的盲区在哪里。由于成人和儿童的思维模式差异,教师所理解的本课重难点往往和学生实际认知有差别。乍看上去,学生似乎是能结合文本来感受人物品质的,但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步感知。若是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盲区,一节课下来往往无法对学生有实际的帮助,学生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原有的位置。只有对于学情充分的调研,找准痛点,对症下药,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层认识人物,促进学生多角度综合评价
  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上,围绕“洪水、桥、老汉”这三要素,抓住环境渲染、人物表现来解决本课的主问题“老汉是一名怎样的人?”,训练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做出全面综合评价的能力。
  针对于学生暴露出人物评价单一且仅停留在表层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也要分层次,抓住不同角度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身上的多重特点。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初步谈一谈对于老汉的形象认识,此时学生对于老汉的印象多停留在”“乐于奉献”“心中有他人”等等较为浅显的层次。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继续深入探究,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知老汉的形象,学生自读课文寻找老汉的言行表现,并在自主交流中对于老汉的形象达到初步认识。随后借助文本完成填空练习,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老汉的选择是谁先走?谁后走?引导学生抓住周围环境变化,找到老汉在危机之中做出的一次次选择。通过概括梳理这些选择,发现老汉在危难时刻,总是义无反顾的将逃生的机会留给他人,而自己始终留在最后。此时学生对于老汉的形象认识再度提升。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老汉不同的身份,理解老汉在亲情与责任中做出的无私选择,最终对于老汉的形象认识完成升华,学生能够多角度、有层次的评价人物品质。
  四、实践总结
  若要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定教。摸清楚学生认识停留在了哪个层次,思维向深层发展的障碍何在,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实现思维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于学情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课语文本中出现的写人类型文章,尤其是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我认为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候,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否则容易出现学生无动于衷,对人物的认识浮于表面的情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对照生活实际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对人物形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所以教学中还应回归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主要渠道,而且肩负着锻炼小学生情感浸润的重要使命。语文课程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形成。借助文本,认识人物,体会情感,学习品质,语文课堂上亦能绽放出最美的思想之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1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