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雨巷》出发探寻诗歌的朦胧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诗中的意象,并阐述意境;
  2.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3.在诗的比对读议中,探究营造诗歌朦胧美的方法,培养鉴赏朦胧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2.在诗的比对读议中,探究营造诗歌朦胧美的方法,培养鉴赏朦胧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的这座大山里,可谓是奇花异卉、争奇斗艳。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走入这座诗歌的大山,以《雨巷》为出发点,来探寻诗歌之美的一个秘密——朦胧之美。什么是朦胧美呢?咱们先来看一副雕塑的图片。
  这幅雕塑大家认识吗?(断臂的维纳斯)
  同学们都认识,可见它的魅力之大啊。那同学们能告诉我她到底美在哪里吗?
  明确:残缺美,它的魅力就在于断臂,因为它给观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补充:其实,出土时的维纳斯双臂是完整的,但之后法国和英国在争夺它的过程中不小心砸断了她的双臂。长期以来,也有很多人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比如这样的(放复原图片)。但毫无疑问,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因为修复好的双臂剥夺了观赏者的想象空间,就失去了她的朦胧美、失去了她的魅力。而诗歌之美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它有着朦胧这层面纱,才给咱们提供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角度解读。这节课咱们就从《雨巷》出发,一起来探索一下诗歌的朦胧之美。
  二、鉴赏《雨巷》
  同学们先自由诵读一遍,然后回答:这首诗里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段营造出诗的朦胧美的?
  明确:意象
  这首诗里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明确:雨、巷、油纸伞、颓圮的篱墙、丁香姑娘。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
  小组讨论:在这个朦胧的意境中,那位若有若无的“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
  同学们看,这就是《雨巷》的朦胧美。它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了朦胧凄迷的意境,在这个朦胧的意境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也是朦胧的,这就给咱们的解读提供了多元化的空间。
  三、由一及群
  咱们很熟悉的卞之琳的《断章》也是用这种方法来营造朦胧美的。
  (朗诵《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到了桥下流淌的水,水中划過的船,船中百态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顿觉自己好似上帝一般,是独立出整个画面的旁观者,是清醒的局中人,然而,在比你更高的某栋楼上,也有一个人在看风景,对他而言,桥上自以为是旁观者的你也只是他眼中风景的组成部分。
  当这两个画面叠加在一起,同学们有什么思考?
  师: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悲哀、无奈。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清醒的旁观者,是把控者,殊不知我们其实也只是别人眼中的局中人。更深一层想,那站在高楼上的人就是局外人吗?好像也不是,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这个人世界上,没有谁是局外人,我们都是局中人,总有比你站得更高的人在上帝一般观赏着你的世界,这个事实,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感、悲哀。
  抛开感情,理性思考,我们发现,这首诗其实表达了一个相对性的哲理。你在看风景,而对于看风景的人来说,你又是一道风景。咱们举个例子:你们对于老师来说,是学生;对于父母来说,是子女;对于社会来说,是公民;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学弟学妹;对于初中生来说,又是学长学姐。所以这首诗还揭示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存在普遍联系的。
  总结:现在咱们来梳理一下,这两首诗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营造朦胧美的?
  明确:意象的组合(板书)
  ……
  四、由群归一
  同学们,课堂将近尾声,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课堂。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高中必读篇目《雨巷》的学习,认识到这首诗的朦胧美是由意象的组合营造的,并由此引发我们对形成诗歌朦胧美的原因的探究。之后我们引了几首诗找到了其他几种营造诗歌朦胧美的方法,依次是《远和近》里的空框结构,《涉江采芙蓉》里主语的不确定,《竹枝词》里的谐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歧义。正是这几种方法营造了诗歌的朦胧美,赋予诗歌巨大的魅力。
  五、拓展应用
  这种魅力也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探寻到它美的原因后,我也想去尝试写写朦胧诗。正好有一次我借着假期想着去放松一下身心,让自己从繁杂的、快节奏的疲累中抽身,来一次沉淀之旅。所以去了佛教圣地鸡足山,这里有很多和尚,他们来此地是为了远离俗世修行。我去那里也是为了放空自己、修身养性。可到了那里发现已是游客众多的热闹地。心有所感,于是凑了几句顺口溜。下面我给同学们读一下。(朗诵)
  同学们看,这首诗里的朦胧美是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哪个方法来营造的呢?
  明确:抒情主人公的不确定。诗里的“我”可以是去那里旅行的我,也可以是里面的和尚。他们本是抱着归隐之意去那座山的,却不料成为了一道风景,反而吸引了别人前去观赏。
  这种对诗意的多元解读称为“诗无达诂”,“达诂”译为确切的解释,诗无达诂就是诗没有一种确定的解释,它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它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诗无达诂千万绪,朦胧之美魅千秋”。诗意不会有确切的解释,因而能引发读者千思万绪,这种朦胧的魅力让我们每一代人都为之魅惑、倾倒。
  这节课咱们对诗歌这座大山的探索之旅就结束了,相信同学们也被诗歌的朦胧美所吸引,而现在咱们知道了它美的形成原因了,所以老师给大家布置的课后作业便是:提笔写一首朦胧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