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的确,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的成长道路。叶老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要靠长期的坚持。
  农村孩子受家庭因素、语言氛围、父母外出打工的隔代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不善于用普通话交流、书写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学习上有畏难心理等。目前,农村地区的教育受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教师更愿意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探究、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沃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动手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是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重视课前预习的检查
  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学习的行为。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而这往往是课文的重点或者难点,或者平时学习时的薄弱环节。预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这些不明白不理解之处记录下来,在听课时就会有针对性地听老师讲解,听课的目标就很明确,注意力就会集中,听课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是多方面的,可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检查作者信息或者写作背景,还可以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者是让学生就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出质疑。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課前预习的好习惯,不仅能提高自学能力,课堂上也会变得积极主动。
  二、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给学生动口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学生,一到写作就头痛,倒不是没有材料可写,而是有材料但不会用文字来表达。究其原因,和他们平时课堂上不敢开口有很大关系。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呢?我觉得方法是多样的。课前安排学生读一段美文,讲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介绍文章作者资料或写作背景,用几分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等。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自然也会上升。当然,课堂上还有些学生不敢说,怕说错,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由小组讨论组员帮助的办法让他们发言,这样,学生的热情就会被激活,就会出现敢说、抢说的积极场面。
  2. 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学生要动手。因为课堂上学生不动手,教师就无法得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掌握水平。有的教师在作业或测试中发现了学生的知识缺漏,只能通过课后大量的练习来弥补,不仅费时,收效也不大。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动口,更要动手。
  3. 给学生动脑的机会
  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把设置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的回答者变成提出问题的主动者。所以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应创设质疑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有些教师上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课堂上从来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变化。学生听得枯燥乏味,上课时昏昏欲睡,要么思想开小差。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纠正,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效果。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朗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的口才和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最好方式。朗读课文,把文章读熟,可以加深对文中字词的印象,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朗读课文,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最适合使用朗读法。因为古诗文是非常感性的一类文章,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教师一般都是肢解式的分析讲解,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感知,去体验,去欣赏。教师先范读,或配乐朗读,学生读得多了,就有了语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多媒体教学法: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生动。这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但让学生身临其境,还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和园林的不同特点,讲解每一个特点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朗读文段,思考文段写出了园林的什么特点,再投影相应的图片,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让这类知识性强略显枯燥的文章变得真实生动可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法: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定某个问题,学生可以同桌讨论,可以小组交流,可以合作探究,互相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还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还有讨论法,谈话法等等。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积极主动,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到真正的知识。教师要转变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成长的地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3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