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族特色乐器在高校中的传承及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森

  【摘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西洋乐器、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乐器在不断消失。笔者作为一名民族高校的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在多年的民族音乐创编中不断研究,发现一些少数民族乐器和无调性的乐器依然可以在音乐中使用。高校教育不仅有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还担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重任,在20世纪中期,乐器的传承主要是靠传承人,在新时代对乐器的传承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交流中、走访中对民族乐器在音乐创编中的使用有了深刻的见解,并汇于此文,以期推动对民族乐器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传承性;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117-02
  【本文著录格式】杨森.民族特色乐器在高校中的传承及运用[J].北方音乐,2020,02(04):117-118.
  自从20世纪初刘天华先生将民族器乐教学带入到高等教育中,在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培养出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选修和必须器乐还一直在追寻西洋乐器的道路,这对很多民族特色乐器的传承有诸多不利影响。对于民族器乐声音的单一性和制作工艺的落后,高校作为人才储备的后备军,应该多启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探讨,从而探索出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民族特色乐器的起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瑰宝众多,是我们今天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民族器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部落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骨笛、石磐等乐器进行演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从而发展音乐、享受音乐,极大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上期,一片树叶、一根木头就会成为他们的乐器;在石器时期,古人踏遍千山万水、跨越东西南北也得寻找一块罄;在青铜器时期,曾侯乙墓的编钟成为我们的历史文物,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从最初是石木打造的粗糙乐器逐渐过渡到种类繁多、风格迥异的精致乐器,例如古筝、琵琶、二胡等,兼具了优美的音色和雅致的外形。那么,民族特色乐器源于每个民族的生活。例如羌族的羊皮鼓,羊皮鼓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羌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羊是他们的图腾。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问题
  在接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培养出来很多大众性的器乐演奏者,为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成绩夺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还是面临困境,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性和时代性方面思考得不够透彻。
  (一)民族器乐教学体系不成熟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开展之初,我国的教学体系尚未成熟,也没有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所以只能借鉴西方器乐教育体系,从现在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还是体现出了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没有坚定、自信地走文化发展的道路。以此归纳出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工作主要是效仿西洋模式,西方的器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方的文化基础上,和我国的民风、文化都有着较大差距,也就导致很多民族器乐的发展受限。民族乐器要的是特色,特色最重要的就是特别的音色,在保留原真的音色下,可以适当地进行创新和改进。“洋学中用”一直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取长补短,找到兼容的渠道,为我用之。这是因为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学习的是西方模式下的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在长期教学中受到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音乐审美到思维发展都已经西化,再想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语汇和风格极为困难。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演唱的音高无法用钢琴固定的音高来进行标记,但他们连续唱10次的音高都是一样的,这就表明他们演唱的曲调是准确的,我们需要用发现的眼光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来看待。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即重技术、轻艺术,也就是教师更看重学生能否掌握演奏技巧,却忽略了民族乐器文化的内涵,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乐器和乐曲的长期学习。
  (二)创新意识不明确
  创新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停留在对大众乐器的教学,缺乏对传统乐器的开发和研究。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助推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极快,文化领域繁荣昌盛,社会需要更加多元的文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和20世纪相比并未做过多的改动,尤其是授课曲目基本上,缺少对传统曲调、曲目的挖掘和整理。我们应该坚持搜集一线的资料,为课堂创新做好服务。与其他类别的传统音乐相同,我国的民族器乐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心口相传的方式完成传承,缺乏系统、完整的教学方模式。
  三、民族特色器乐在高校教学中的策略
  (一)改进教材编制
  随着民族器乐教学的快速发展,民族器乐的相关教材也不断创新,作为高校教师应积极研究与本演奏乐器相关的特色乐器的教材建设。这些教材主要是由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后编写而成的,实用性强。但是和教学中存在的重技术、轻艺术的问题一样,编写的教材中还是着重描写演奏技法,对于乐器的艺术内涵、发展历史等不过寥寥数语,简单带过。另外,虽然民族器乐合奏曲集、重奏曲集等關于演奏音乐的作品音乐书籍层出不穷,但是关于二重奏曲、传统乐曲等传统音乐的相关教材较少,不利于教学的全面覆盖。一部真正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加强学习效果。所以,为了加强民族音乐发展,我们需要借助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等手段,让高校的民族器乐结合传承性与时代性的元素,由此更好地完成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二)优化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基础上的,长期在西方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自学习传统音乐时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亲近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是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只有真正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推动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世界精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了解和综述之后再学习演奏曲目。
  (三)创新课堂教学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课堂作为承载教学活动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讲解传统的音乐文化、民间音乐的特点,结合作品的风格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对其所学的乐曲的背景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对乐曲、艺术感染、老师的人格魅力等来吸引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常规的音乐演奏形式外,应注重课后的练习和监督。课堂教学应当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只有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才能提高其教学效果,防止灌输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热情的磨灭。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承性和时代性结合进来,通过开启专题讲座、与其他学校交流等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实际上,很多具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可以与同类似的乐器课同时进行教学,如在上笛子课的时候可以学习羌族的羌笛,这样既保证了大众乐器的学习,也促进了民族特色乐器的传承。
  四、在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融入传承性和时代性的意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成败、明得失,以史为鉴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提供历史上的种种经验教训,避免我们重蹈覆辙。纵向继承民族器乐文化对于今天的民族音乐文化乃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如果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味着我们的民族音乐就缺少自己的特色,将在世界音乐交流中逐渐迷失自己直至被融合、被消解。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保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潮流,被新一代人所接受、认可,不至于在被冷落的境遇中逐渐消亡。因此,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除了要教育音乐学生外,还要注重在教学中融入传承性和时代性,从而推动民族音乐长久地繁荣下去。
  (一)加强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高等音乐教学一直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专业性,但是也一直存在重技术、轻艺术、与时代发展不相容等问题。所以,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只有将传承性和时代性结合进来,才能真正地加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反哺民族音乐的发展。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和时代生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教育不能脱离时代,脱离时代就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冷板凳。只有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途径,才能让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音乐人才。
  (二)弘扬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是新世纪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措施。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我们有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是基础,也是我们在学习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时的重要参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每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国的民族音乐只有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徇烂之花,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和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以民乐为代表的演奏形式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民族音乐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等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未来将会是专业音乐表演人才或教育人才,在对他们的教育中结合传承性和时代性元素,才能真正创作出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从而确保民族音乐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民族特色乐器的保护和传承,不是哪一个人的事,跟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各政府单位和高校应联合起来为高校教材建设和传承人搭建平台,合作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项目。民族音乐的发展既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与时俱进,做好传承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瑜.民族乐器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6):91.
  [2]陈小红.提高民族乐器教学效果的几个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54-255.
  [3]周邦春,石瑾.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 音樂创作,2016(10):192-194.
  [4]张俊婷.有关音乐教育中的民族乐器教育问题之感想[J]. 大众文艺,2012(18):281.
  作者简介:杨森(1982—),男,汉族,四川省都江堰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作曲、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