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创华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但从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学习效率不高。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个性与创造性难以发展,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是不会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
  关键词:优化教学;确立主体地位;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2-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2.05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也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课的情节性强,也没有图、音、体等各科的生动活泼。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相对来说会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兴趣浓、情绪高,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教师如何进一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呢?本人认为: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和活动序列,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体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教学风格,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并让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大家平等讨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发问,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可以争论。同时,教师可坚持小组合作学习。当问题的矛盾展开后,允许小组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有着激励和暗示效应,能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例如,在教学《找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这一课时,可通过童话故事引入,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算得快?让学生明确只有找到规律才能算得快。本来这节课是较难的,由于采用了分组学习的形式,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融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催化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以及学生之间情境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发生重要作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分的责备和过于苛刻的要求可能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精力集中进入角色,把自己看为既是执导者,又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亲切的话语鼓励学生用祥和的目光注视学生。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有一种“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的安全感,不放过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多鼓励学生,以热情的神态、风趣的语言、寓有启发性幽默感的动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来启动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力于“导”,还是力于“塞”;是服务于学生,还是服务于教材;是注重讲授,还是乐于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参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从“教”到“教会”到“不教”,使学生要从“学”到“学会”到“会学”。一般做法有: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概括学法;抓住重点,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等。当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参与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善于学习。学生的参与能力主要表现在质疑问难的能力。“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有利于交流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捕捉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由被动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
   如在教学“角的分类”中“平角”的概念后,有学生问:“是不是平角就是直线,直线就是平角?”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难以马上答复,这时教师可根据角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引导学生议论、判断,去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指导、点拨,还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引导、疏导的作用,在教法上实行激趣、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的具体反映。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由于学科特点不同,语文教师讲课应该兴致勃勃、神采飞扬,充满感情,而数学教师则可以少些激情,只须把数理讲清楚即可。但我认为只有教师自己全情投入,充分运用身体语言和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教学,才能产生一种诱人的魅力,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始至终地和教师一道全情投入,高效率地学习。
   三、加大参与时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挥,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求知以及充分的语言活动实践才能落实。这个实践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障,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作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本人认为,一堂课中学生个体训练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只有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多想、多议、多练,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安排“学”的时机,做到参与时间分配合理,从而提高时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机会。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读书、议论,教师在必要时加以点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互助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未来的学生应该学会怎样做人,学会怎样做事,学会互助合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相近,不仅在平时活动中,而且在課堂上也有着交流信息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拟定议论的材料和问题,然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使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如在小学“四则运算”教学中,对低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 “15-8÷2”,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这时是教师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去抽象概括,效果完全不一样。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际活动。”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直观教具、学具的支持下才能形成。因此,加强实际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学具盒,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这样学习效果更好。
   五、课堂训练多样化,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多样化教学一般是指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地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中。多样化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环境,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特别是对于七八岁刚入学的天真烂漫、爱玩爱动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设计游戏,寓教于乐。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将所学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能评价学生的效果,维系其参与热情。为了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补救,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操作性练习,一题多解、多变、多串、多用等有效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六、设计开放性的习题,激活思维,提高兴趣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比较适应于对特定问题有特定解法的“算法”教学,这样不但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地给予坡度,使学生经常有“跳起才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才会使学生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兴趣盎然。因此,每教完一个知识点,教师可尽量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性习题,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解决问题,这极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使其学习兴趣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韦香琴.改革教法、创新学法、强化习惯——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8).
  [2]翁凯庆.数学教育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胡雅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