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孩子要入学,父母先准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兵

  小学和幼儿园,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顺利过渡,幼儿园和小学都会开展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工作。幼儿园大班设计和入学准备相关的保教活动,培养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所需要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小学一年级则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与幼儿园适当对接。
  除了学校和孩子以外,父母的参与也是入学准备过程不可缺少的。父母的良好心态和科学养育理念,不仅是孩子入学准备的保障,也是孩子入学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入学准备过程中,父母应该做哪些观念上的准备呢?
  1习惯培养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以身作则应该成为父母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父母先整理好自己的各种物品;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父母自己先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认真地阅读;如果想让孩子对他人有礼貌,父母自己应在生活中对他人有礼貌。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一些父母自己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喜欢阅读;自己一坐下来就玩手机打游戏,却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自己对孩子经常发火,却要求孩子能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自己做不到,教育效果会打很大的折扣。
  当然,并不是父母做好了孩子就一定会做好,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必须父母自己先做到,再去要求孩子做到。只要父母在对待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上给孩子提供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相信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2保护好孩子学习的兴趣
  不管学习阶段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学习形式是自主游戏还是课堂教学,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都是学习的根基和出发点。内在兴趣产生的学习驱动力要远远大干外部驱动力。但现实中,不少孩子是靠老师或者父母施加的外力在维持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很容易因外力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父母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年幼的孩子本身就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有大有小?狗狗为什么要抬起腿撒尿?我们拉的便便最后去了哪里?是谁发明了自行车?等等。父母要悉心呵护这种天然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提出更多有趣的问题,并跟孩子一起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掌握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跟孩子一起探索。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一起探索的过程能帮助孩子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事亲子关系辅导和培训的蒋佩荣老师讲过一个自己的案例。有一天,儿子跟她抱怨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蚊子这种毫无益处的生物?她跟孩子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发现,蚊子对一些植物的授粉有积极作用,而且蚊子还是一些昆虫的食物,食物链缺了这一环会导致一些生态问题。世界上有3000多种蚊子,只有很少一部分中的雌性蚊子会叮人。蚊子其实最喜欢叮的并不是人。经过一番探究,他们推翻了预设的观点,并延伸出了蚊子叮人的具体过程和机制等一系列有意思的知识点。
  让孩子变得有趣。孩子喜欢有趣的活动,不喜欢那些单调、刻板、重复的书本知识。有一次,我在操场跑步时遇到一对父子。爸爸一边跑,一边对四五岁的孩子说“如果你追上我,拍我一下,你就能得100分,快来追我呀”他故意时快时慢,让小朋友“不经意”就追上他。很快,小朋友就得了200、300……900、1000分。操场上荡漾着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如果成人能够像这位父亲一样,把数学知识变成如此有趣的活动,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会得到极大地提高。
  广泛阅读。阅读是个体精神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那些丰富的情感是阅读兴趣的重要来源。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父母除了为孩子树立喜欢阅读的榜样以外,还可以找一些优质的儿童文学故事,与孩子共读,一起讨论,甚至一起表演。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科普读物,与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和人类的神奇之处,共同体验发现的快乐。
  3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千差万别使每个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父母将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优势进行比较,时时提醒“你看人家这方面就比你强”,要孩子“取长补短”;有的家长将孩子的学业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害怕孩子“玩物丧志”,通过牺牲孩子的爱好来保证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特长对于以后考试“没啥用”,不值得花时间在上面。
  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护长容短”,鼓励并全力支持孩子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上充分发展,发挥孩子在优势领域的潜力,建立孩子的自尊自信,为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对于孩子不擅长的领域,父母越是强调,对孩子的自尊自信越不利,还可能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这些所谓的“瑕疵”并不会影响“白璧”的美丽,引导孩子用平和的心态接纳它。如果孩子没有改变的愿望,家长能做的是理解和等待;如果孩子有改进的内驱力,家长只需要提供充分的支持就够了。
  4注重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石。拥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孩子会更多地选择挑战任务,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恢复。在刚入小学面对各种学业和社会适应压力时,部分应对不良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对后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概念。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对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给予充分的自主权。部分父母喜欢以“我是为你好”为理由,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孩子,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服饰、玩具、食物甚至是玩伴的选择上都强行干预,要求孩子必须作出自己认为好的那个选择。其实,在一些个人事务上不妨相信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试着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便最终结果不理想,那也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
  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是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个任务清单,在共同完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如,学会游泳,徒步5公里,学会烧个菜,能表演一个近景魔术,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增加不同的难度,如,把某件物品拆散再装回去,给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钥匙、床、帽子、雨伞等)写一个简略传记,去法院听一次民事案件的公开审理并给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期望与支持结合。当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较高,经常拿同龄的优秀个体作为自己孩子的参照对象。但很多父母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成就,却没有看到成就背后来自父母的强有力支持。既有目标,又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会使得孩子持续地朝目标靠近,体验到成就感。但如果父母一味地强调高期望,却没有给孩子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支持,孩子就必然会有受挫經历。这些受挫经历多多少少都会对其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时会斥责或打骂孩子。这样的行为将会破坏亲子关系,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尊自信,引发一系列的亲子矛盾和学习问题。
  5理解并尊重老师
  刚入学时孩子的适应问题会集中爆发,加上父母和老师也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导致这个阶段很有可能出现家校合作上的磕磕碰碰。孩子出现问题时,老师和父母容易互相推卸责任。老师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要负主要责任。父母觉得老师有专业知识,本来就应该帮助自己解决教育问题。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入学的时候直接跟老师说“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其实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老师不是甲方和乙方,双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才能形成合力,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为后续发展提供良好开端。
  在持续一生的“跑道”上,有很多人会不断超越你的孩子,甚至是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超过很远。但这次远行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次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旅程。父母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找到他们喜欢的那条道路,鼓励并支持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尽可能走得更高更远,引导他们体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美好。至于超过了谁,得了第几,已经不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