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丛冰洁

  【摘要】贝多芬被视为是音乐领域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作曲的作品风格多样,无论是交响乐、管弦乐,还是钢琴曲、戏剧配乐等,都有传世的代表作品。32首钢琴奏鸣曲就包含在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中,这些奏鸣曲作品获得了钢琴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一些作品成为了钢琴学习者必学的曲目。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探究这些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征,对于引导钢琴学习者掌握相关技巧、把握内在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贝多芬的主要成就,并对其钢琴奏鸣曲作品情况和音乐风格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84-02
  【本文著录格式】丛冰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艺术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20,01(02):84-85.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创作形式上几乎涉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在情感表达方面也通过不同的作品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在音乐风格上,贝多芬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是浪漫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贝多芬为世界音乐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公认的“乐圣”,其钢琴奏鸣曲对于后人的影响可谓是最为深远,具有极高的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一、贝多芬的主要经历和成就
  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也具有着传奇性,他从小遍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并开启了音乐的学习和演出之路。贝多芬在经历了几年音乐学习和演奏之后,于13岁创作了第一首作曲作品。贝多芬在学习和创作期间,得到了莫扎特、海顿等优秀音乐家的指导,受到了这些音乐家的影响。22岁的贝多芬甚至为了跟着海顿学习而定居奥地利,海顿在奏鸣曲的结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在自身创作的过程中完善了奏鸣曲的体裁,对于贝多芬的奏鸣曲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贝多芬的人生并不平顺,甚至可以说是一生坎坷。他19岁时法国大革命爆发,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这也使得他的一些作品中带有强烈的革命情感。26岁开始听力减弱,之后逐渐失聪。期间他饱受耳鸣之苦,但是这种困扰并没有使他停止音乐创作之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中年创作的。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很多,其中包含了歌剧、各类钢琴曲等,如歌剧《费德里奥》,钢琴奏鸣曲《月光》、交响曲《命运》等。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前辈往往对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表现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多将其视作是教学作品而非正式的表演作品,认为交响曲才是正式的表演作品,在奏鸣曲创作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结构的完整和技巧的运用。而贝多芬则非常重视奏鸣曲的音乐表现作用,他一生创作的32首奏鸣曲中,涵盖了多种音乐风格,体现出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也是他从学习和模仿前辈到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总而言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节奏和速度比较稳定的前提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张力和丰富的情感[1]。
  (一)强烈的力度起伏
  在奏鸣曲中频繁出现强烈的力度起伏,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是贝多芬的一个重要音乐风格,也是其奏鸣曲个性化、开创性的体现。他的曲谱中标注了不少力度记号,给演奏者非常清晰的提示,强调这个音符需要加大力度。在他的音乐风格的作用下,奏鸣曲像交响曲一样气势恢宏、深入人心。而莫扎特、海顿等前辈音乐家则往往没有注重强烈的情感的渲染,也没有在奏鸣曲中添加很多力度记号,只强调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性。
  例如,贝多芬在悲怆鸣奏曲中的第一部分c小调中,采用的是4/4拍慢板转快板的节奏,节奏的变化伴随着力度的极强和极弱的转换表现出戏剧性的音响效果。c 小调奏鸣曲 op.10 no.1 中,贝多芬就在曲谱中标注了力度记号,使得演奏者能够通过记号,在把握旋律变化的同时还要把握力度的变化。其前半句标注了F强记号,后半句标注了p弱记号。演奏者就需要通过这种力度变化去感受作品要传达的内在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准确地传达给欣赏者。一般而言,旋律上行时需要力度逐渐加强,下行时力度逐渐减弱,以此来带动和释放情绪。在其奏鸣曲曲谱中,甚至可以看到不少PP/PPP、FF/FFF的标记,极强、极弱的力度能够展现出大的情绪起伏。对于力度起伏的频繁运用和重视并不代表贝多芬不注重节奏和速度。相反,只有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准确把握节奏和速度,并将节奏与力度的运用相结合,不能出现杂音,也不能在该加强力度的旋律中沒有加强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呈现出这种强烈的情绪对比。而弱音的表现更加有难度,既要力度弱,又不能使得和弦太虚,这就对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娴熟的技巧运用和对于曲谱的深入把握,才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作品中令人震撼的情绪对比[2]。
  (二)通过踏板的运用抒发情感
  除了力度的起伏配合旋律的起伏来呈现出情绪的对比,贝多芬还擅长运用踏板来抒发情感。贝多芬奏鸣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宏大气势,这种气势依托于更加动人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踏板能够提升声音的饱满性,旋律和踏板的结合能够赋予钢琴旋律更加宽广的灵魂。结合实例来分析,在d 小调奏鸣曲op.31 no.2 中,为了展现出一种更加深沉的内在情感,营造出忧伤的氛围,贝多芬结合前音踏板的运用,使旋律展现出空旷连绵的音色;在G大调奏鸣曲No.16 Op.31 No.1中,为了使音色更加细腻自然,贝多芬采用了音后踏板,在单音弹完之后开始踩踏板,使这个单音与后面的旋律结合更加流畅,同时踩踏之后降低了单音逐渐变弱的感觉,提升了单音的延展性,使其与后面的旋律产生共振,这种微妙的连续性和层次感让旋律的情绪更加充沛自然。贝多芬在自己的奏鸣曲作品中,使延音踏板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频繁的踏板运用并不是滥用,而是在曲谱中明确地标记出来,对于踏板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贝多芬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从艺术特征的角度来说,首先,贝多芬奏鸣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贝多芬在技巧运用和叙事结构方面吸取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有所颠覆,他在一些作品中跳出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旋律结构和次序。如月光奏鸣曲中,他就改变了先快板后慢板再快板的规律,在第一部分采用了慢板抒情,全篇展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旋律则是根据叙事的需求和情感的变换来设计,而没有严格遵从传统结构;其次,贝多芬在艺术与心灵的高度契合和深刻的内在情感思想的表达方面展现出独特性和突破性。在中后期创作的奏鸣曲中,他的作品演奏难度越来越高,展现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他运用高难度技巧的目的在于呈现出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内在情感和思想。而这种内在矛盾和抗争的精神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将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到旋律中,通过他的奏鸣曲可以感受到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于美好、自由、平等的向往。这种强烈的思想情感,像是来自灵魂的呐喊振奋着每一个欣赏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丰富的情感表达是贝多芬奏鸣曲的主要音乐风格和个性的体现。贝多芬强大的精神力量令人震撼,而他娴熟的技巧和优秀的创作天赋很好地驾驭了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思想用美妙振奋的旋律传递给欣赏者。
  参考文献
  [1]李衍辉.贝多芬奏鸣曲《月光》演奏技巧及艺术特色探讨[J].大众文艺,2013(7):39-41.
  [2]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手法的独创性[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丛冰洁(1990—),汉族,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5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