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故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利华

  摘要:《韩诗外传》卷九记载“断织教子”“东家杀豚”“劝止孟子去其妻”的孟母教子故事,对孟母的描写不过只言片语,但已勾勒出其善于教育子女的形象。刘向将孟母的故事编入《列女传》卷一《母仪传》,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舍弃有损“行为仪表,言则中义”标准的“东家杀豚”,改编“断织教子”“劝止孟子去其妻”,虚构“孟母三迁”“赞成孟子去齐”,以时间为序构建情节连贯的教子故事,突出孟母贤智善教及其对孟子成才的关键影响,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中的女性价值观。
  关键词:孟母教子;《韩诗外传》;《列女传》;贤智善教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114-03
  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以女性品德为叙述重心,将多位女子的故事编为《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等,叙述百余名女子的故事,展示从古至汉社会各阶层女子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其中《母仪传》中的《邹孟轲母》,叙述邹国人孟轲的母亲贤智知礼、善于教化,引导、教育儿子成才的故事。其部分内容取材于《韩诗外传》卷九的相关记载。本文结合《列女传》对孟母教子故事的改编与虚构,探析刘向的编撰意图。
  一、《韩诗外传》中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是历史上的名儒,但是古代典籍对其幼年生活、家世及其如何在母亲的教化下成才的记载却极为少见。西汉文景时期的《韩诗外传》是最早记载孟母教子故事的文献,记述了孟母“断织教子”“东家杀豚”“劝止孟子去其妻”的三个故事。
  (一)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
  关于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韩诗外传》卷九的记载甚为简略:“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1]306孟子年少的时候,朗读背诵诗文,其母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学习,休息片刻之后,再继续背诵。孟母知道儿子没有专心读书,遗忘了书中的内容,导致学习断断续续,便拿起刀割断织线,以此为喻,告诫孟子学习就如织布一样,不可半途而废。从此,孟子在学习上专心致志,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学习内容。这段记载突出孟母善于以身边的生活小事为喻教育儿子学习应该持之以恒。
  (二)“东家杀豚”的故事
  《韩诗外传》叙述“东家杀豚”的故事,云:“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诗》曰:‘宜尔子孙绳绳兮。’言贤母使子贤也。”[1]306该故事也发生在孟子年少的时候。他看到东家杀猪,问母亲杀猪的原因。孟母先用“为给你吃猪肉”来骗他,其后考虑到自己怀孕时,为了胎儿出生后品行的端正而重视胎教的力量,现在儿子懂事了,更不应该欺骗他。因此,她自悔失言,担心因这件生活小事教会儿子谎言与欺骗,于是购买东家的猪肉给他吃,使其相信确有其事,母亲没有欺骗他。由此可见,孟母虽有错在先,但善于反思,知错即改,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孟子,作者直接称赞孟母懂得言传身教。
  (三)孟母“劝止孟子去其妻”的故事
  《韩诗外传》还记载了孟母“劝止孟子去其妻”的故事,云:“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出妇。”[1]322孟子进入妻子的卧室,见妻伸开腿蹲坐着,很不高兴,告诉母亲妻子不遵守礼节,请她离开孟家。孟母了解事情的原委后,用“居家之礼”来教育他。这令孟子明白,按照礼教的规定,快进门的时候,应先问问是谁在里面,推开内室门的时候,眼睛应朝地面看,以尊重对方的隐私,失礼的是自己,而非妻子。他因此自责而不敢把妻子赶回娘家。显然,这段记载体现孟母“知礼”且善于以“家礼”教育儿子,维护了家庭的和睦。
  可见,《韩诗外传》中的三个故事篇幅都比较短小,并未使用“孟母”一词,对孟子母亲的描写不过只言片语,但都侧重于突出她如何教育儿子,勾勒出其善于教育的智慧形象。遗憾的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而三次搬家的故事,《韩诗外传》却只字未提。
  二、刘向《列女传》构建的孟母教子故事
  刘向《列女传》首创“孟母”之称,应该是最早叙述“孟母三迁”的书籍。卷一《母仪传·邹孟轲母》根据《韩诗外传》的记载,以“善教”为中心,精心选材、改编,并杂采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进行虚构,构建出孟母贤智善教,使儿子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大儒的故事。
  (一)《列女传》对孟母故事的构建方式:虚构与改编
  一是虚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肩负着教育孟子成才的重要责任,深知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时刻关注生活环境对幼年孟子语言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其三迁其家的故事,后世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在《列女传》问世之前,尚无典籍记载“孟母三迁”。刘向极有可能是在“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该故事的具体情节。
  《母仪传·邹孟轲母》云:“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間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此之谓也。”[2]38
  此故事首创“孟母”一词。最初,孟家临近坟墓。孟子年幼,在坟墓间嬉笑游玩,做一些修筑坟墓、埋葬棺材的游戏。孟母发现此处的居住环境影响孩子间的嬉戏内容,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就把家搬到市场附近。孟子在和儿童嬉戏玩耍中,以学习商贩炫耀叫卖商品为乐。孟母发现孩子之间的游戏与市场环境相关,此地不宜久居。她再次迁居,搬到了学宫旁边,使儿子受学习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孟子在游玩中学习摆弄祭器和揖让进退的礼仪。于是,孟母在此地定居,以使儿子成才。果然,孟子长大后学习六艺,成为名扬天下的一代大儒。   无疑,在刘向笔下,孟母三迁其家,都是为了选择对孟子成长成才有利的环境。刘向通过恰当的虚构,突出孟母贤智善教,能认识到生活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是改編孟母“断织教子”的故事。关于孟母“断织教子”一事,《韩诗外传》卷九简单叙述,寥寥数十字而已。经过刘向的润色改造,此事在《列女传》中就变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2]38
  刘向通过改编,增加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将其篇幅增加三倍,使故事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首先,《列女传》将“断织教子”的原因改写为少年孟子外出求学不勤,被孟母责问,使其在时间上与“孟母三迁”前后相继。其次,刘向虚构出孟母教育儿子的语言,将学习上的半途而废与割断织线作比,教育儿子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又从反面陈说废弃学业将带来的严重后果,逻辑严密,使孟母贤智且善于教导的形象跃然纸上。再次,刘向增加了孟母的教育结果,自此孟子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拜子思的门人为师,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儒。显然,刘向通过刻画孟子的年少无知,突出孟母的教子智慧是孟子成才的关键,直接将孟子成为大儒归于母亲的教导之功。
  三是改编孟母“劝止孟子去其妻”的故事。孟母劝止长大成婚的孟子“去其妻”一事,《韩诗外传》的叙述也比较简略。刘向《列女传》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描写,将这一故事具体化。《邹孟轲母》云:“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2]38-39
  显然,刘向对《韩诗外传》的记载做了较大的改编。首先,他将孟妻的“踞”改为“袒而在内”,即脱了上衣、露出身子,有意突出这是其在私密空间里隐私行为,为后文孟母教育孟子“失礼”埋下伏笔。其次,他将孟子认为妻子无礼而要求“去妻”,改为妻子认为孟子无礼,主动要求回娘家去。刘向将孟子企图赶妻子回娘家,改为其妻先发制人,主动请求离开。其次,刘向还增写了孟母教育孟子的语言,以“礼”为核心,教育儿子尊重妻子的隐私,突出孟母的教育艺术。再次,刘向增加了孟子主动向妻子道歉并挽留妻子的情节,展示出孟母教育儿子取得的效果,并通过“君子谓”,称赞孟母知晓礼仪,是贤明智慧的婆母,彰显孟母善于协调家庭关系的能力。
  四是虚构孟母赞成孟子去齐的故事。孟母年老时,赞成儿子离开齐国,去向天下推行大义的故事,亦未见典籍记载,明显出自刘向的虚构。虽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及孟子为官后推行其主张之事,“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3]455,但对孟母如何教子,则只字未提。刘向《列女传》通过虚构,将此故事具体化。孟子在齐国为官,面露忧色,且闲居时拥楹而叹。孟母问清原因是“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孟母已经年老,但理解并支持儿子推行大义,教育孟子:“夫妇人之礼,精五饭,幂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馈,无攸遂。’《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2]39其言下之意,按照礼教的规定,孟子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去行义。显然,刘向有意突出孟母深明大义且善于教导的品格。
  综上,《列女传》中的孟母贤明多智、善于教化,她出众的教育智慧和良好的妇道修养,是儿子成为世人敬仰的名儒的关键因素。
  (二)刘向编撰《邹孟轲母》故事的意图
  刘向是西汉的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和文献学家,在编辑校勘群书方面有重要成就,他借领校古籍材料与民间图书之机,将收集的材料加以精心整理,编撰成《列女传》。据《汉书·楚元王传》载:“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4]可见,刘向编撰《列女传》,意图将贤妃贞妇的故事作为教化女性的典范。就《列女传》的内容而言,前六卷赞扬贤智贞义的妇女,以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之女子的故事,以期为赵飞燕、卫婕妤等人树立“好女人”榜样。
  刘向并非原样照搬《韩诗外传》记述的孟母教子故事,而是根据编撰《列女传》的目的进行选材、创作。他在《列女传·母仪传》小序中明确提出本卷故事的主旨,云“惟若母仪,贤圣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胎养子孙,以渐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业。姑母察此,不可不法”[2]1,意图把言行举止“中义”的贤智女子作为“姑母”效法的榜样。那么,刘向在构建《母仪传》女性故事情节时,必然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材料做取舍、增饰、虚构等再创作。《韩诗外传》中的“东家杀豚”故事,孟母先以谎言欺骗儿子,有损“行为仪表,言则中义”的标准,因而被刘向刻意舍弃。他对孟母“断织教子”“劝止孟子去其妻”之事,做了适当的改编与增饰,且虚构出“孟母三迁”“赞成孟子去齐”的故事,编入卷一《母仪传》,以时间为编写顺序,编撰出情节前后连贯、完整的故事,突出孟母贤智善教的特点及其对孟子一生的积极影响,将其树立为母亲们学习的典范。
  在古代专制社会,即便女子才干出众、智慧超群,其价值都只能通过相夫教子、匡助男性来实现。史常力认为:“刘向虽然表彰了女性的智慧,但在他眼中,这些女性的智慧之所以值得表彰,在于她们对男性有帮助作用。”[5]刘向在《邹孟轲母》末尾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处子择艺,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2]39无疑,他把孟子成为一代大儒的原因归于孟母的教育作用,对孟母的教子智慧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女性价值观。
  三、结语
  刘向编撰《列女传》,通过改编、虚构,踵事增华,构建孟母“三迁其家”“断织教子”“劝止孟子去其妻”“赞成孟子去齐”的教子故事,将其塑造为母仪的典范,反映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想中的女性价值观。其《列女传·母仪传·邹孟轲母》首创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世人教育子女的楷模,千百年来依然被人们称颂。
  参考文献:
  [1]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史常力.秦史书预言叙事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列女传》的预言主题故事[J].论界,2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7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