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吉军辉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干部道德建设从场景、形式到角色和时空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干部道德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使得干部道德建设所处的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更加紧迫、所提出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给干部道德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多样的手段和更丰富的资源。因此,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建设的各方参与者都应主动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要采取有力措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来共同促进干部道德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干部道德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1-0049-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1.009
  干部道德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在运行方式和外部环境条件会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干部道德建设的研究也应處在动态的调整变化中。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变迁不断与时俱进,干部道德建设的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手段才会更加多样、效果才会更加突出,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干部道德建设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需求。当前,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就带来了干部道德建设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既有不容忽视的种种挑战,同时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那么准确认识和把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应对举措,对于加强干部道德建设进、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建设的变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拓展了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和实践方式。道德建设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思维活动,同时也是个体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而随着新媒体的全方位介入,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场景变化
  以往的干部道德教育多是在相对固定的地点,比如教室、会场等较为正式的场合进行。这些场合与现实场景有一定的距离,只能依靠文字和语言营造出必要的场景,并且场景相对比较单一。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和音视频技术能够营造出一个生动、具体的场景,虽然这些场景本身也是虚拟的,但它的内容是真实的,只是通过网络手段实现了转移,而且它能使受众置身其中,有极强的代入感。
  (二)形式变化
  干部道德教育的进行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而新媒体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手段的创新,它的出现,也使得干部道德教育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以往的理论讲授、会议宣讲、参观学习为主向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理解为主转变;另一方面是由文字、语言为主转变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并重。
  (三)角色变化
  以往,教育者会直接告诉受教育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征开始凸显,是非对错更多时候需要自己去思考判断。同时,受教育者不再只被动接受,也能够主动参与,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会成为教育者。以往的教育者也有可能同时是受教育者。可以说,新媒体背景下,角色设置不再固定,一人多种角色和多种角色并存、经常性切换成为常态。
  (四)时空变化
  以往,囿于现实条件所限,干部道德教育会选择集中一段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地点、场所来进行,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限制。而在新媒体条件下,借助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学习教育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随时随地展开,而不再受时间、地点所限,时空性得到很大的拓展。
  二、干部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增加了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困难度
  社会事件以及蕴藏在其中的道德观导向,影响着个体道德观的培养与形成,而这种道德观是需要个体去加以判断的。如果个体对于该事件做出了正面判断,就会对其道德观形成正面强化;反之,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然而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道德判断的前提必须是准确的,不准确的道德判断不仅会误导公众心理,还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形成路径。因此,个体必须对事件信息有充分、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而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信息发布者准入门槛极低,导致信息源急剧增加,信息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1]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都是经发布者有选择性地对现实“再塑造”之后提供给受众的,受众通过对信息的辨别、取舍和分析,建构起对社会事件的基本认识以及道德判断。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上新媒体工具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推送方式,难免使得受众获取的信息出现片面、失真甚至虚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自然也会出现偏差,从而增加了受众做出正确道德判断的困难性。纵观近些年来网络上多次发生的舆论反转事件,某一事件在刚刚曝光时,公众会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信息做出最初的道德判断,或赞扬或谴责或执中,并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与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更多的信息公之于众后,事件的面貌可能与最初截然不同,公众的道德判断也会随之发生逆转和分化。再加上事件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并不能完全确保,那么对于该事件中当事人的言论做法究竟是否合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往往众说纷纭。到最后,个体便难以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甚至会在事件的多次反转中产生无所适从的不信任感。这种情况对干部道德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价值观念多样并存,冲击了已有价值观的稳定性
  新媒体所传递的各类信息,其本身蕴含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能量外,还有不少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娱乐主义的。以某些短视频APP为例,在海量的视频中,既有数量众多的主流价值观内容,也有不少包含非主流甚至错误价值观的内容,有在网络上炫耀奢靡生活的,有表达不正确、不成熟的婚姻观、家庭观的,有宣扬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上述这些非主流价值观往往与主流价值观同时存在,会对干部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上个别不道德的事件会因新媒体产生的社会放大效应而演变成舆论焦点。比如在某些平台上时常会报道一些老年人不守道德行为的新闻。实际上这些只是个案,但是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即时传递、反复播放、大量转载以及有意或无意的聚焦,这些事件就会对公众产生误导。从这些平台下海量的评论中可以发现,“老人变坏了”的思想正在逐步扩散。这些观念看法与以往从课堂和书本接受的道德教育截然不同,会让受众感受到困惑和迷茫,再加上海量信息的反复“轰炸”,便会冲击干部已有价值观的稳定性。同时,新媒体背景下干部要面临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诱惑,自身道德失范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加上一些即时通信工具以及交友APP还非法包含了大量色情、赌博信息。如果干部不能明辨其中的风险,不能自觉抵制,就有可能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自身的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就会遭到破坏。   (三)手段方式日新月异,加剧了改进教育手段的紧迫性
  在干部道德建设中,传统手段提供了更加系统、基础和科学的教育内容,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并且这种养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其作用是基础性的。但是传统手段也存在着形式单一、注重灌输等缺点,这些缺点在以往信息传播手段单一的背景下尚不明显。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手段日渐多样,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而且更加关注受众的反馈、互动和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加强调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借助移动终端等载体,信息传播与获得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也大大增强。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有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而现有的教育手段一方面不能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形式和载体供参与者选择,另一方面也不能提供更加优质、生动的内容来满足人们对道德学习日渐增长的需求。这个时候,现有教育手段的不足就会充分显现。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虽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多選择和资源,但同时也导致了道德教育要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这就为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此外,道德教育虽然也在逐渐引入新媒体资源,但是也存在着运用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僵尸账号、照抄照搬、单纯说教、“新瓶装旧酒”和对现实关注不够等问题。因此,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教育手段亟须加以改进和优化。
  (四)时间地点灵活多变,增加了引导把控的复杂性
  以往,干部道德建设除了社会教育和学习外,最主要的就是采用集中式、统一性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什么时间学、怎么学、学什么”都有统一的组织和安排,也即无论是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内容,都已经被提前规划好,受众只能被动参与和接受,而自我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空间比较小。高度统一性的学习形式和同质化的学习内容,就使得引导、把控受众的学习和思维过程显得比较容易。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干部随时随地都能进行道德学习,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均不固定。干部都学了什么内容,学习的感受和效果如何,进行了哪些交流和反馈,均难以掌握,这自然增加了干部道德教育把控和引导的复杂性。
  (五)监督关注无处不在,提升了干部道德失范的曝光率
  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即时性,使得任一事件都可能通过网络迅速发酵,并成为舆论热点。近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私人场合甚至虚拟环境下所做出的不道德举动、所发表的不恰当言论,都迅速通过新媒体平台成为热点,引发网络舆情,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预防和应对的难度。此外,有些新媒体平台在报道一些领导干部失德行为时,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往往采用一些夸张的词汇和语言,有的甚至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这些失之客观的报道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干部道德的不信任感。可以说,在新媒体背景下,领导干部的日常生活、言论举动相当于放在公众视野之下接受检视,道德失范被曝光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这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形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干部道德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提供了更多可选的教育手段
  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形式。以往,干部道德教育多以面授听课、报告讲座、交流发言、参观学习等现实手段为主。而新媒体背景下,更多的虚拟手段可以被应用到干部道德教育中去,比如观看短视频、阅读相关文章、参与微博或贴吧讨论、在网络社区分享心得体会等。利用上述工具,干部个人不仅可以进行学习,还可以发表观点、参与讨论、交流互动。手段的增多,为干部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教育者一方看,拥有了更多可选的施教手段,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的辅助,并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不断提升自身施教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受教育者一方而言,不仅能够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个体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现实需求,自主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就极大地拓展了干部道德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提供了更加鲜活生动的内容
  在道德教育中,鲜活生动的内容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兴趣度和主动性,增强教育的预期效果。以往,教育内容多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出现,真实度、立体感、生动性不足,对于受众的内在冲击不够,效果提升空间有限。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多以视频、音频或混合等形式出现,从视觉、听觉、感觉上都更好地迎合了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年轻群体对于单一、枯燥的内容接受度不高,他们更乐于接受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近些年来,一些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新媒体教育资源受到干部的欢迎和喜爱。比如将核心价值观以动画、动漫形式表现出来,形象生动、寓教于乐;将已有的电视剧、电影桥段加以剪辑,并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让人喜闻乐见、印象深刻。可以说,鲜活生动的内容在满足了受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此外,借助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也将现实生活中大量真实的道德事件、案例搬到了网络上,这些事件、案例大都情节完整、具体生动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也为干部道德教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素材和学习资源。
  (三)提供了即时性、全时段的培养方式
  传统教育手段在实施的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局限。而新媒体借助网络传输手段和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得任何人只要拥有一部移动通讯终端,便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大量信息。这种信息获取手段的全时空拓展,使得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异时异地,即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2]。在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不受时间、地点、条件所限的即时性、全时段学习方式有助于干部个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进行道德学习。此外,新媒体平台所拥有的大量道德教育资源,也不是完全被动地等待受众挑选,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进入受众的视野中,并且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受到道德影响和道德教育,这使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建设的全时段特征更加明显。   (四)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现实场景支撑
  道德建设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同时它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现实活动,需要个体在具体场景中进行相应的分析、认识和判断。同时,道德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也只有放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才能得以检验。因此,干部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现实场景作为支撑,如果不结合现实,只是单纯就理论而说理论,就容易导致干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割裂。以往,以教室、会场为学习场景的教育方式,比较适合理论的讲授和灌输,但却不能搭建和提供现实的道德场景,使参与者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而新媒体技术则具有极强的代入功能,它会通过提供大量现实案例,并借助互联网传播技术,将个体引入场景中,并引导个体设身处地去思考和判断。同时,新媒体的开放性,会吸引大量受众参与其中,营造出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道德舆论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个体可以接触来自方方面面的道德评价与价值判断,这实际上对于自身的道德建构发挥了外在的社会影响功能。此外,新媒体的介入,为干部道德教育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新媒体工具的互动性特征也为干部提供了更多的发声渠道,干部也有机会去提出疑问、讲出心声、参与交流,与传统道德教育手段相比,干部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互動者、感知者。这些都会使干部道德教育显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拉近了干部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五)提供了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干部道德教育选择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可以降低干部道德教育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强教育的效果,从而兼顾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以往的干部道德教育,从场地、人员到保障等各方面,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数量庞大的干部队伍群体,其总成本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无须场地、载体自有、资源众多,不必花费多大成本。同时,以现有实践看,“新媒体+核心价值观”的模式,如果操作得当,便能够吸引巨大的流量,其产生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部关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短视频,其点赞数量就达到了1800万,评论达到了十几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四、对策建议
  (一)对于教育者
  1.首先是占据主动地位。要把握好新媒体带来的机遇,遵循传播规律、掌握受众需求、创新手段载体、丰富内容内涵,使自身在新媒体平台中占据一席之地,掌握网络领域干部道德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同时,对于社会道德领域以及领导干部群体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不能选择回避和无视,而应主动发现、深入研究,努力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客观、权威的解答。此外,对于领导干部道德失范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也要积极回应、客观处理并妥善引导。
  2.其次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干部正确认识新媒体,既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辨别其中蕴藏的风险。要提高干部选择、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使之更好地为自身道德建设服务。同时,要鼓励领导干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不道德的现象及言论时,同样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充满正能量的声音。
  3.最后是要纳入可控范围。可考虑利用新媒体工具,将网络上的道德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面向领导干部的权威即时、主题鲜明、功能完备、便于操作的教育平台。借助该平台,干部便可一键获取最即时、最前沿、最全面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鼓励、引导干部使用,将干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交流、互动和反馈活动全部纳入其中,并通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追踪热点道德问题、及时引导解疑释惑、营造良好群体氛围等多种手段将其纳入可控范围。
  (二)对于受教育者
  1.首先要主动参与其中。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潮流,只有主动去学习、运用和掌握,才能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面对新媒体对自身道德学习和培养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领导干部也不能选择无视和回避,而是要学会对海量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价值碰撞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在对网络上不道德现象的抵制和斗争中去深化道德学习的效果。同时领导干部也要逐渐接受并适应新媒体下的舆论监督,自身的道德建设要适应来自各方面的检视和考验。
  2.其次要积极发声引领。在新媒体平台中,积极健康、数量庞大的声音有助于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而干部群体作为社会道德的带头人、风向标,应该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当网络上有不道德或者对社会道德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出现时,在网络舆论呈现出消极性、负面性、非理性特征时,领导干部不能选择做旁观者和“潜水者”,对于那些明显错误的价值观念、认识看法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主动引领。只有道德的声音足够强大,非道德言论的存在空间才会逐渐减小。
  3.最后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诱惑,领导干部应当保持头脑高度清醒,不随便轻信、不随意尝试。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规范自身言行,在一些公共场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我,自觉树牢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勿抱有侥幸心理,防范道德失范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要力求表述准确、客观理性、合法合理,切忌信口开河、不计后果。
  (三)对于新媒体
  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引导新媒体运营主体形成自律公约,强化运营主体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于那些传播不良、不实信息并涉嫌违法的要依法惩处。同时,各类新媒体传播者作为新媒体道德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新媒体道德教育过程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必须履行好作为“把关人”的相关职责[3]。各类新媒体运营者及参与者都要自觉主动地践行核心价值观、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对于那些违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加强管控,努力打造清朗的网络道德空间。
  (四)对于社会大众
  1.文明理性参与。社会大众的参与对干部道德建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在以往一些涉及干部道德问题的案例中,新媒体平台上也曾经出现过不少与事实有很大出入的偏激言论。这些言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以及对现实情况的不了解。而当大量负面舆论出现在新媒体平台中时,当事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其他干部个体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并由此引发委屈、不解甚至无奈等负面情绪,这对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干部道德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当干部道德失范事件在新媒体出现并发酵时,在真相不明、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参与者要保持理性克制,不信谣不传谣,避免无端猜测、任意指摘,同时更要避免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
  2.主动参与监督。新媒体背景下,干部道德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社会大众可通过新媒体对领导干部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对于那些有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私德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言论和举动,在确保真实、客观的前提下,鼓励公众进行举报和曝光。通过公众的主动参与,构建起对干部道德建设的全方位外在监督,使干部在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自身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行为约束。同时,社会公众的监督也要注意遵守法律、合乎道德、尊重他人。
  [参考文献]
  [1]赵翠萍.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2]刘优良,李作纯.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35-39.
  [3]龙静云,李楠.新媒体的道德教育要素解析[J].武陵学刊,2019(3):129-134.
  责任编辑:李 亮
  [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干部道德建设研究”(17BDJ06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吉军辉(1990—  ),河南荥阳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助教,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2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