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灵山县茶树品种选育试验初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国帅 梁业瀛 陈艳艳 罗红卫 利奕东 陈明军 张云 黄川

  摘   要   在调查、收集广西灵山县有性系地方茶树桂青种资源的基础上,以福云6号为对照,对入选的10个优良株系进行生物学特性、生化成分、制茶品质等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10个株系的扦插成活率有7个品系比对照高;5个品系出圃率比对照高;移栽成活率象山41较低,其余在93.6%~98.3%,移栽成活率高;新梢生育期有7个品系比对照早。2)5个株系的内含生化成分达到优良茶树种质资源标准。3)象山15、象山38、象山41、中堂30、中堂73等5个品系所制制红茶、绿茶的品质均超过对照。
  关键词    茶树;品种选育;生物学特性;生化成分;制茶品质;广西灵山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7.013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于2014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是广西主产茶区之一[1]。桂青种是灵山县有性系地方茶树资源,是红茶、绿茶兼制的优质资源,也是生产广西名特优茶产品——六堡茶的主要品种。目前,灵山县内桂青种多数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种子繁殖的群体种,性状混杂,树势衰弱,产量低。笔者从2015年起开始对灵山县桂青种资源进行调查,在罗阳山脉佛子镇象山村和十万大山山脉鸡笼山八一场榃中堂队共收集150多个优异植株,通过对表型性状表现良好或优异的单株进行了早期评价,从中选出了10个表现优异的株系开展了品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灵山县灵城街道白水村委蚕屋村的自留地,土壤类型是第四纪红土母质或赤红土,质地属于中壤。采用宽畦三行单株种植方式,畦面宽120 cm,行距30 cm,株距20 cm,茶苗成活后采用压枝快速成型管理方法促进茶树快速封行。
  1.2 试验材料
  在佛子镇象山村优选单株5个,分别为象山14、象山15、象山38、象山41、象山44;在八一场优选单株5个,分别为中堂14、中堂30、中堂46、中堂60、中堂73。试验对照品种(CK)为福云6号。
  1.3 试验方法
  1.3.1 苗木扦插成活率、出圃率、移栽成活率试验
  2015年12月剪取长10 cm、半木质化的新梢作为插穗,用生根剂浸泡基部后进行扦插,扦插株行距为3 cm×5 cm。2016年3月调查扦插成活率。2017年春季移栽到大田并调查出圃率,出圃标准参照《茶树种苗》(GB11767—2003),即高度≥30 cm,茎粗≥0.3 cm。2017年12月调查统计各个株系成活率。
  1.3.2 生长势、发芽密度调查
  种植后第1次定型修剪于2017年12月进行,第2次、第3次分别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进行。在第3次定型修剪前,调查树高、树幅,并将修剪物分别称重。第3年调查发芽密度,每个株系随机取3个点,调查每点(33.3 cm×33.3 cm)10 cm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计算平均值。
  1.3.3 物候期调查
  定植第3年已经成园,进行茶树新梢生育期观察,按照《全国茶树品种区试技术规程(暂行)》的规定进行调查,新梢发芽期每隔2 d观察记录1次,每个品系固定观察15个芽头,春梢的1芽1叶期、1芽2叶期和1芽3叶期以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为标准。
  1.3.4 内含成分检测
  采摘标准1芽2叶鲜叶,经过蒸青、烘干,送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检测项目分别为水分、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检测方法分别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2016)、《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18)、《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8314—2013)和《茶 咖啡碱测定》(GB/T 8312—2013)。
  1.3.5 制茶品质鉴定
  春季分别采摘各品系1芽2叶鲜叶,制作红茶、绿茶样品,并进行感官审评。
  2 结果与分析
  2.1 扦插成活率、出圃率、移栽成活率
  对各品系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
  1)扦插成活率。象山15>中堂60>中堂46>象山14>中堂73>象山41>象山38,以上7个品种扦插成活率均比CK高,中堂14、中堂30、象山44比CK稍低,分别为93.5%、81.3%、78.9%
  2)出圃率。采用《茶树长侧枝扦插繁育技术规程》技术进行繁育苗木[2],经一年培育,以Ⅰ级苗(高度≥30cm,茎粗≥0.3cm)为标准,因扦插密集,需要分批出圃,中堂73>象山44>象山15>中堂14>中堂46>CK。
  3)移栽成活率。象山15>中堂14>中堂60>象山38>中堂30/中堂73(96.5%)>CK(95.6%)。其余品种种植成活率也比较高,分别为象山44、象山14、中堂46,象山41较低,仅为77.1%。
  2.2 高幅度、修剪生物重量、发芽密度
  灵山县气候温暖,茶叶生长周期长,采用三行单株种植法,分枝多,测量第3次定型修剪前的茶树树高、树幅,修剪生物重量;第3年测量发芽密度,茶葉产量的高低与单位面积内的芽数正相关[3]。调查数据见表2。
  结果表明:第3次定型修剪,各株系长势旺盛,达到投产水平,以轻修剪养蓬为主:   1)各株系高度。中堂73>象山38>象山14>中堂46>象山41>CK。
  2)树幅。中堂60>象山38>象山14>中堂73>象山41、象山44>中堂46>CK,中堂14与CK相当。
  3)修剪生物重量。中堂73>象山38>象山14>中堂14>象山41>象山44>CK,生长势强;具有高产的生长潜能。中堂46与CK相当。
  4)发芽密度。发芽密度为1 109 cm2内的芽头总数,以象山14最高,其次是象山38>象山41/中堂14>中堂73>CK,象山44、中堂46与CK相当。
  2.3 新梢生育期
  调查结果见表3。1芽1叶期以中堂73、中堂30最早,均在2月中旬,比CK早22 d、20 d,是特早芽品系,其次是象山14、象山38、象山41、中堂14和中堂60,1芽1叶期在3月上旬,比CK早4~8 d。1芽2叶期象山14、象山38、象山41、中堂14、中堂30、中堂46、中堂60、中堂73比CK早2~22 d。1芽3叶期象山14、象山38、象山41、中堂14、中堂30、中堂46、中堂60、中堂73比CK早4~18 d。
  2.4 生化成分分析
  茶叶的生化成分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4-5]。参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 茶树》(NY/T 2031—2011)标准,各品系芽叶生化成分见表4。
  1)茶多酚含量。中堂60为25.4%,比CK高4.5%,达到茶树特异种质资源标准。中堂46和中堂73分别比CK高2.8%、0.9%达到优良茶树种质资源标准。其余株系均比CK低,在12.8%~18.8%;
  2)氨基酸含量。象山14>象山38/中堂73>象山41/中堂14/中堂30/中堂60>象山15>CK,其中象山14、象山38和中堂73均达到优良茶树种质资源标准。
  2.5 制茶品质
  采摘1芽2叶鲜叶制作烘青绿茶、红茶与CK进行比较,按照《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6]进行感官审评,审评结果见表5、表6。
  各株系所制绿茶,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5个方面进行品鉴,结果如表5所示,中堂73综合得分最高为92.4分,表现为外形墨绿紧细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高锐,滋味醇厚,叶底绿嫩匀齐。其次是象山15>象山38>中堂30>象山41>CK,中堂46制绿茶品质与CK相当。
  由表6红茶品质审评结果可见,象山41总分最高为92.5分,香气甜花香高,滋味蜜香浓郁,其次是象山14>象山38>象山44>中堂46>中堂30>中堂60>象山15>中堂73>CK,中堂14较CK稍差。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品比试验表明:1)10个株系的扦插成活率有7个品系比CK高;5个品系出圃率比CK高;移栽成活率象山41较低,仅为77.1%,其余在93.6%~98.3%,移栽成活率高,其中6个品系移栽成活率比CK高。2)生长势(树高、树幅、修剪物重、发芽密度):中堂73、象山38、象山14和象山41等4个品系均超过CK,生长势旺盛,具有高产特征,中堂46树高、树幅超过CK,修剪生物重量、发芽密度与CK相当。3)新梢生育期。由于春季名优茶生产以采摘1芽1叶为主,中堂73、中堂30最早,均在2月中旬,是特早芽品种,茶产品上市早,其他品种尚未开采,可获得较高的早春茶效益,另外有5个品系比CK早4~8 d,均具有早春茶优势。4)内含主要成分方面,有3个品系的茶多酚含量比CK高;有8个品系的氨基酸含量比CK高;中堂60、中堂46和中堂73的茶多酚含量及象山14、象山38和中堂73的氨基酸含量均达到优良茶树种质资源标准,可进行特异资源的开发利用。5)制茶品质方面,象山15、象山38、象山41、中堂30、中堂73等5个品系制红茶、绿茶,其品质均超过CK,是红茶、绿茶兼制品系,其余品系绿茶略低CK,红茶品质优于CK。
  综上所述,下一步将对这些株系进行鲜叶产量调查和抗性分析,拟筛选出早生、高产、抗性强、制茶品质优良的株系进行区域试验和申请茶树品种登记。
  参考文献:
  [1] 孙艺.对灵山县茶叶生产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316-332.
  [2] 陈佳,邓慧群,覃秀菊,等.DB/T 1438—2016.茶树长侧枝扦插繁育技术规程[S].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6,12.
  [3] 杨亚军.中国茶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程启坤.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中国茶叶,1983(1):38.
  [6] 龚淑英,赵玉香,鲁成银,等.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19-12-20
  基金项目:广西茶叶创新团队钦州综合试验站(nycytxgxcxtd-04-17)。
  作者簡介:陈国帅(1977—),男,广西灵山人,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茶树育种与栽培。※为通信作者,E-mail: Ls6429328@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