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蔡夏冰
【摘要】俗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习惯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名不见经传的习惯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的国内外名人,他们正因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李宁正是养成每天坚持锻炼10多个小时的习惯,才成为中国的“体操王子”;达芬奇正是养成刻苦磨练的习惯,才有了《蒙娜丽莎》的诞生。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人成功的基石。学习也不例外,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养成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10-01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而是习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小学生正处于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习惯养成直接决定他们今后的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小学生活泼泼好动、自控力差,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认真听讲习惯是每个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除了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如可以表扬某些认真听讲的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听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促使学生主动听讲,如用目光暗示不听讲的学生、轻轻的拍一下学生的肩膀,都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督促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以思为贵”。学习的过程就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善于动脑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习体验,并使大脑变得灵活,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创新精神。要想培养学生的这一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学生有困难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励他们攻破难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给予思路点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点拨自主完善答案。
不仅如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动脑思考,从而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
三、自学学习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有效的语文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和模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葡萄沟》一课为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生字词、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任务为:1.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2.葡萄沟美在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有效的避免了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四、认真阅读的习惯。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的高低。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绝不是危言耸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語文成绩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眼到要求认真看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口到就是大声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注意语调、语速等。心到要用心去理解每一个文字,用心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避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提高阅读效果。
此外,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有阅读就要保留阅读痕迹。可以动笔摘抄好词好句、动笔批注,用不同的符号通过“点、画、圈、勾”标注,一方面丰富语言储备,培养语感;另一方面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散思维。
最后,要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除了课内阅读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助力语文教学,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和阅读打卡的任务型方法监督和评价。
总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小学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英鹤.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 2016(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