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作明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课必须让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情感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感来源。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渗透情感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致,进而激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5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者精于思想,富于情感,善于表达。”语文教学中,情感,思想和表达中,情感又是第一位的。情感应该是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仔细挖掘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进而去感染和激发学生,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作为基层语文教师该如何准确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倾泻,都是非常具有鲜明的思想情感的好文章。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诗歌到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喷涌。尼采说过“文人写作,正如同母鸡下完蛋后的啼叫声一样,都是痛苦使然”。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也曾说过:“夫缀文着,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说,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离不开“情”字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的情感为主的特点设计渗透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易感染,易生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内心潜移默化,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深刻理解作品的真切情感,获得美德教育。如教学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准确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普天下受苦受难人民,以及作者自己穷困潦倒的复杂情感,那么学生必然才能准确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深切情感,进而产生更为具体的爱国家,爱人民,爱家,爱自己的深刻的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应借助各种感官,调动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渗透情感
  记得有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多方利用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思想和情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方式来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与气氛来启发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时,为了深刻了解被贬官时的柳宗元的复杂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景物挂图、事件音像资料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柳宗元被贬官后的矛盾痛苦心情,想要实现理想却无故被贬的悲愤痛苦心情,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千里马”不被重用的悲愤以及“有苦无处诉”的凄凉情怀,学生仔细揣摩,就可以把柳宗元的那种被贬官后凄凉悲痛的情感和思想准确的把握住,进而受到熏陶和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考慮浸透情感教育。备课阶段是情感教育的孕育阶段,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文本中所包蕴着的或热情奔放,或凄凉伤感,或高亢激越,或低沉哀怨等情感因素。比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把李白当时被流放时的伤感,失落,悲痛,愤慨以及他内心悲愤之中志向不改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感要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给学生去全方位渗透李白那时的复杂情感。
  课后阅读是正常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学生情感渗透的延伸。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后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情感教育之目的。
  课后写作是学生尽情表达情感和展示自己才华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正确培养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自由书写情感的教育使学生思想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样独特而又灵活的方式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教育,最终让学生养成“形也求真,从善爱美”的精神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
  三、文章朗读应具有情感,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极为重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朗读的艺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是要重视通过朗读教学来体会情感的。语文老师的朗读教学,除要读出节奏,声调和音量外,更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朗读,读出文张中蕴含着的作者的复杂情感、深刻的哲理、以及“弦外之音”等。一定要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去打动和感染学生,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朗读富有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如见其人。
  总之,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做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点滴收获。有利地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的语文兴趣更加浓厚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大的改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