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森林康养旅游地多感官体验要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詹欣雨 高平 丁晓雅 易晶

  摘 要:在当今体验旅游时代,森林康养旅游地越来越强调旅游者的全身心多感官互动式体验。本文以句容茅山风景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索典型森林旅游地多感官体验要素的特征,归纳分析茅山风景区多感官旅游产品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产品创新、品牌塑造、设施服务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森林康养;多感官体验;旅游地;茅山风景区
  1 文献综述
  多感官旅游体验即调动人的五感,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联合在一起,形成互动体验感,打破传统单一的游览模式,从而使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极佳的体验。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不断被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在感官性、参与性、交互性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综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能够更好地抓住消费者的旅游心理,使旅游产品更具吸引力,也能更直接、更快速地传递多元信息,更适应市场需求。[1]因此,研究者开始从单一视觉感官为中心,转向了多感官研究。
  “森林康养”一词从“森林浴”发展而来,在国外被称为“森林医疗”或“森林疗养”,它起源于德国,流行于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2]近年来,我国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森林康养产业。森林康养产业具有多元化特点,涉及面广泛,与多感官浸入式体验相结合,更符合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可以优化旅游者的游览体验,达到全身心放松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创新升级,打破“千地一面”的雷同现象。森林康养与多感官体验二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能够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3]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森林康养产业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多感官体验的潮流,以新理念、新创意促进多元组合,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4]
  2 研究设计与问卷调查
  2.1 案例地的选择
  茅山地处江苏省句容、地坛两地交界处,距离南京、常州等大城市较近,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广阔;同时,茅山具有优质、丰富的森林资源,景区内有金坛森林氧吧、茅东国有林场,生态林面积达15.9046平方千米,森林覆盖度高达90%以上,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茅山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已建成的优质康养基地数量较少,当前比较有特色的康养基地有康源养生谷和南湖康养基地。前者是综合型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地,由中医药科普体验、康疗养生、度假休闲等功能组成;后者是现代综合型康养结合体,由果园蔬菜基地、松林、茶园、湖泊等组成。茅山还计划打造颐园医养小镇,希望配套CRCC老年公寓、老年大学、度假酒店等并创建“三甲”标准的江南茅山医院。
  综上,虽然茅山森林康养旅游当前还处于初步发展期,但未来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本文选取其作为案例地。
  2.2 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本次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景区多感官体验要素、森林康养游客消费行为。题目设计采用单选和多选两种方式。
  (2)问卷发放与统计。2019年12月中旬到月底间,团队成员在茅山国家5A级景区对游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0%。
  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1 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据表1人口统计学特征,数据分析如下:
  在性别方面,女性游客相较于男性稍多,女性占比为58%,男性占比为42%。
  在年龄方面,游客多为中青年,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占比高达91%。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游客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中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占比高达92%。
  在月收入方面,平均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游客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33%。
  在职业方面,受访游客中学生占比39%,企事业员工占比达到31%。
  综合实地考察和分析表1调查结果,茅山景区当前游客多来自南京、上海、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多是为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或求签还愿。同时,景区游客以中青年为主,经济较稳定、支付购买能力强、文化教育层次高、旅游活动频繁且出游经验丰富。
  3.2 案例地多感官旅游体验要素分析
  表2列举出了目前案例地茅山拥有的主要感官要素,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茅山目前感官要素集中在视觉、听觉方面,并且这两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味觉、嗅觉、触觉的感官要素是案例地目前非常缺乏的,味觉要素的缺乏使得景区接待的游客量受到较大限制,是限制景区发展的一个较大问题。
  案例地存在的问题:
  (1)视觉体验要素。景区内外施工情况比较严重,影响了游客整体的视觉感受。景区门口售票处、停车场等区域给人的印象良好,但进入景区不久就会发现内部各处景点及道路等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施工情况,尤其是景区内一些重要景点,如老子神像、九霄万福宫。我们前去调查的时候,老子神像底下铺满了水泥和各种施工材料,并且这些沙石经过风吹,使得空气质量也很差,还伴有一些油漆味,游客整体的视觉体验变差。
  景区内相关指示牌缺失或指示不清晰。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景点(如仙人洞、华阳洞、喜客泉等)存在指示牌不明確或缺失的情况,这使得几乎所有游客都选择乘内部大巴车游览,有时还可能出现找不到自己想去的景点,或不清楚各个景点的相关信息,产生困惑,整体的体验感受变差。
  茅山景区外部环境和景区内部的差异较大,影响了景区的整体视觉美感。茅山景区外部的马路两旁各家商户都摆满了晒干的狗,数量很多,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或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来说,一时比较难以接受这一现象,特别是对一些提倡保护动物的人士来说。除此之外,各家商贩的就餐环境简陋,难以满足对卫生、干净程度要求高的游客的需求,会给人留下不好的视觉记忆。   (2)味觉体验要素。景区内部商铺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在九霄万福宫景点附近看到一些餐饮店铺在售卖一些真空包装的蒸玉米、卤鸡蛋等食物,其并非茅山特色美食,而是江苏省其他地区特色的美食,不具备地方特色,吸引力弱。在之后的浏览过程中,我们没有在其余景点发现更多的餐饮点。茅山景区游览时间较长,但内部餐饮店铺数量不足,这会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无法及时补充能量,从而减少游览的景点数量,直接离开景区,产生不太好的体验感。
  景区外部相较景区内,餐饮店数量较多,但美食依然不太具备地方特色。景区外沿街较大的店铺推出的菜品雷同,只有少数几家小商铺做锅盖面,比较具备茅山的地方特色,会使游客产生好奇感和强烈的品尝欲望。
  (3)听觉体验要素。相较视觉、味觉因子,茅山景区的听觉因子当前做得比较好。在搭乘的游览车上都会配有对当地的语音介绍,并且会根据下一站到达的景点自动播放,给游客留下比较好的听觉印象。但对听觉因子方面的设计,还有不足之处,在游览老子神像、万符万宁宫、新四军纪念馆的时候,景点缺乏相关的语音讲解或其他一些听觉方面的设计,听觉感受在以后可以更加丰富。
  (4)嗅觉和触觉体验要素。对森林和花草方面的触觉、嗅觉体验,茅山景区目前比较缺乏。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搭乘大巴游览景区,因此游客没有太多机会漫步森林,真正地感受负氧离子带给人身体上的轻松和惬意感,以及近距离观察、触碰花草等。这两种感官因子可以带给人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当前众多景区都局限于发展优质的视觉、味觉和部分听觉因子,而忽略了嗅覺和触觉因子,在本次研究中,会结合茅山旅游地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嗅觉和触觉的产品设计。
  4 森林康养旅游地多感官体验优化策略
  4.1 结合智能手段,升级基础设施,提升接待和服务质量
  茅山景区当前存在接待场所不足、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影响游客的多感官体验。对此,可在景区内外逐步增加相关接待场所并升级内部基础设施。例如可在景区内外增加特色装潢的美食餐饮店,配套智能点餐系统,并推出相关养生食饮;或者为不同消费能力的游客配备不同档次的森林住宿,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农家民宿、高级度假型康养酒店等,在房间内可安装康养、疗养方面的灯光场景智慧感应装置。[5]
  4.2 对茅山的旅游资源进行多感官元素设计和融合,优化游客的多感官体验
  茅山旅游地目前存在多感官元素缺乏、康养体验项目单一的问题,对此应结合现有多感官元素进行创新设计、融合,丰富康养旅游活动。例如在景区内增加森林音疗场所、负氧离子深呼吸体验站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感官体验场所,优化当前景区较欠缺的触觉、嗅觉方面的体验;[6]创新打造特色森林餐厅并人为增强大自然的声音,再搭配具有森林特色的木制餐具、餐桌等,使游客在用餐时感受到视、听、味、触、嗅觉融于一体的森林旅游体验;[7]利用VR、智能模拟声音等现代科技,优化茅山道教斋醮科仪和道教“天籁之音”音乐会、精细木作技艺感官体验,使游客沉浸于独特的多感官森林体验,并深度了解茅山的地方特色文化。[8]
  4.3 丰富森林康养产品,满足游客多样的森林康养旅游需求
  茅山旅游地存在现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层次单一的问题,对此,可针对不同层次、年龄段的旅游消费者,推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森林康养旅游项目。例如对青少年重点推出深度体验类森林康养活动,如野营、徒步、森林音乐会等;对中老年重点推出保健、疗养类的森林康养项目,依托“上清教”的养生理念打造道教养生馆、SPA中心,提供森林自然疗养特色服务;[9]除此之外,为更好地丰富产品层次,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推出独具特色的茅山道教博物馆,或针对商务旅游等高端旅游体验,推出私人定制的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如设计压力管理、调节愤怒、自然睡眠治愈等课程,解决上班族的亚健康烦恼。
  参考文献:
  [1] 李蔓丽.多感官设计理念在产品中的表达[J].包装工程,2012,33(20):94-97.
  [2] 刘纹卉,刘彦平.云南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6):85-89.
  [3] 庞博,李哲明.森林康养产业的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9(21):273-274.
  [4] 孙抱朴.森林康养是新常态下的新业态、新引擎[J].商业文化,2015(19):92-93.
  [5] 李丹.基于森林康养的湖南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6] 张玲玲.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7] 宋蕴娟.我国森林公园体验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8] 张腾腾,吴冰妍.文化移植角度下的旅游开发研究[J].大众文艺,2019(10):256-258.
  [9] 徐乔,金天伟,沈文星.中国林药植物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视角[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04):81-85.
  作者简介:詹欣雨(2000—),女,贵州贵阳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在读,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康养旅游。
  高平(200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丁晓雅(200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易晶(2000—),女,江西宜春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告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告学。
  指导老师:仇梦嫄(1988—),女,研究生,博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9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