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小组合作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进文

  摘 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结束后教師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传统教学中的家庭作业主要是学生单独做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但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地与其他同学交流,从而影响作业的完成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将家庭作业本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课后作业设计,努力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入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46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对应的课后作业,既是对“学生课后作业”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引导,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开展相关的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应在遵循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基础性等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设计,努力让学生更好地在作业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素养。
   一、布置分层练习任务,引导小组完成团队任务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法的方式,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所谓分层教学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有效地分为若干个小组,不同小组的学生接受不同程度的学习。另一种形式是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鼓励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分层的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更适合在课后作业中呈现。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练习题目,根据题目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要求小组学生按照由简单到困难的顺序开展相关的作业练习,以便更方便地引导小组学生开展学习。
   当教师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好对应的题目后,就可以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学习。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共同完成相同的题目,再通过“答案—讨论—解题”的方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对于一些考查学生对于不同形体特性的综合认识的题目来说,教师则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各种图形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也可以通过分任务练习的方式开展相关练习,将不同难度的题目交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学生完成相对应的题目后,再组织他们开展深入交流,从而确保练习题目的顺利完成及其本身的正确性。在学生开展相关练习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相关表现,及时提醒一些无法全身心投入的学生,让其更深入地开展相关活动。当小组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也应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布置错题整理任务,引导小组挖掘错题规律
   对做错题目的二次梳理一直都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错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做错一道题目时,表明该名学生对于这一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掌握得不是十分牢固,这时就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究这道题目。但很多情况下教师或学生却不是这样做的,很多教师会选择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更多的是将答案抄在题目后面就算完工。但当学生下次再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题目时,出错的可能性在70%以上。学生之所以如此不重视“错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太过轻松地获得了做错题目的答案。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安排课后作业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一些整理错题的作业,让小组成员将大家做错的题目整合在一起,并通过数据整理、图表分析的方式将题目易错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最后再组织学生按照出错率最高的题目进行相关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错题的重视程度。
   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整理好的错题开展相关的练习,并能够有意识地挖掘错题中的相关薄弱环节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错题测试”的练习,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错题内容设计出对应的“个性化”月考试卷,引导学生将当月做错的题目开展“集中练习”,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薄弱环节。
   三、布置交互演示任务,引导小组巩固课堂知识
   一般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学生放学回家后很难再集合到一个地点开展相关的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了电脑、手机、平板等可以用于网络交互与交流的设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交互演示的任务,组织小组学生在回到家后依然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设备开展相关的交流与互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互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到网络交流平台中,随后教师在线给学生布置交流任务,组织小组学生开展交流,交流时间一般限定在一个小时之内。交流结束后,小组学生应将商讨好的观点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大家的学习互动情况给予点评,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取长补短。在交互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个设疑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开展相关交流。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富有悬念的问题的研究兴趣十分强烈,特别是当几个学生在一起时,他们经常会围绕一个话题不断争论。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疑难问题,并要求学生将做作业时的思路以及相关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即使最后他们没有顺利地完成题目,也必须让教师知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思路,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后期指导。
   如“分数的乘法”一节中,教师在“网上交流”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教师把15千克糖果平均分给7个班,5个班分得( )/( )千克。”随后学生开展了相关的交流,交流记录为:“A:最后的单位是千克,应该跟15有关系。B:先算出来每个班分得了多少千克,再乘以5就可以了。C:直接用15/7×5就可以了,最后答案是75/7。”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相關的记录,记录应分为如下环节。(1)学生表现记录:一共有多少学生参与这道题目的交流活动,在交流过程中多少学生给出的交流内容是最直接、有效的,哪些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又有哪些学生纠正了学生的答案;(2)薄弱知识点记录:记录学生互动过程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记录学生在交互过程中讨论较多的话题;(3)教师引导过程记录:在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参与了哪些互动,提出了哪些问题,又引导学生向哪些正确的角度思考;(4)互动反思记录:记录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将自己观看学生互动后的感想、灵感记录下来。当学生能够按照上述内容开展对应的学习与互动时,学生才能更加投入地开展相关学习活动,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四、布置趣味实践任务,引导小组实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技能转换为实际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做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布置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在课下做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的方式开展相关学习,通过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中的各个分任务的方式提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提升对数学经验的积累程度,为后期更好地开展深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布置趣味实践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任务,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将一些困难的题目转换为趣味实践活动,将一些应用题中的相关内容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一边完成对应的练习题;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先让学生围绕某一命题进行设计,将题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变,通过改变数据内容或具体题目中的相关信息的方式,改变练习过程中的原本“面貌”,随后再通过实践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第四,当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反思,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感想记录在本子上,同时在任意一段时间遇到了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时,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这一学习情况记录在对应的文章后,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小组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长期以来关于如何更好地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这一问题,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者争论的焦点。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作业布置方式给学生布置各种练习,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下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主张通过开放性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这两种看似很难“相交”的观点却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得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组合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按照任务中的相关内容开展相关的作业练习,既能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尝试通过布置错题整理任务、布置趣味实践任务、布置分层预习任务、布置疑难悬念任务、布置交互演示任务五种类型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实践合作过程中达到既定的课后作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延.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2]靳永安.浅谈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
  [3]何书飞.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创意思考[J].才智,2019(27).
  [4]禄蕾.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
  [责任编辑 张宏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