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以及体现,其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并逐渐被世界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不但是由于其精湛的武技,还由于其含有的谦逊、仁义、忍耐、坚持和宽容等武德以及武术精神。本文主要阐述了武术中儒家“仁礼”思想的体现,同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  仁义  礼仪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a)-0208-02
  中国武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华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其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仁礼”思想对武术有着诸多影响,儒家“仁礼”思想讲求诚信、和平等,而武术也有自己的“武德”,其强调德艺统一,中华武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逐渐发展为高层次文化的一种。
  1  儒家“仁礼”思想和武术的关系
  1.1 武术中儒家“仁”思想的体现
  “仁”是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曾经讲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仁”思想不仅体现在武德上,还体现在武技上,倘若缺乏仁义之心和武德的人使用武术,可能会伤人性命,但是心怀仁义之人,往往都是点到即止,都会尊重生命[1]。武术中有一门武技是点穴,该武技可以制服敌人,但是却又不伤人性命,也体现了习武之人的仁义之心。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也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发展,其在传承过程中讲求仁爱。习武之人和他人对战时讲求有可为有可不为,可以采用一些武技控制敌人,但是尽可能不要伤其要害、取其性命。另外,习武之人通常不会对平民百姓或是不懂武之人动手,其在收徒时也要对徒弟的品德进行考察,确保该徒弟习武之后不会成为“社会败类”,不会对社会或者他人造成实质危害。武术中的这些讲究和思想都是儒家“仁”思想的体现。
  1.2 武术中儒家“礼”思想的体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礼”就是其崇尚和宣扬的主要文化之一,指的是礼制、礼节、礼貌、礼仪及礼让等。“礼”体现了一种处世之道,也属于一类社交方法。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人在社交以及为人处世方面都讲求“克己守礼”。练武之人通常都有自己的“礼节”,例如,拜师时他们会行“拜师之礼”,另外还包括“抱拳礼”等。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追求礼仪[2]。有关“礼”,习武之人对自己以及对他人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很多具体化的武术礼仪被衍生出来。其中“跪拜礼”和“抱拳礼”较为常见,“跪拜礼”是面向长者的一种礼仪,拜师通常也需要行该礼,而“抱拳礼”的对象既可以是长者也可以是同辈。不同的礼仪代表不同的意思,例如,对于民间普通民众而言,“右手成掌,左手成拳”是报丧,而对于武林人士而言,这种礼仪是一种见面礼仪,也有友好切磋的含义。但是倘若换成“左手掌,右手拳”,则意味着这是一场生死之斗。
  2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2.1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积极影响
  2.1.1 武术强调爱国尊师
  儒家“仁礼”思想在发展中逐渐变成民众的日常行为准则,其强调忠君爱国、孝顺父母等,这些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而武术也深受这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习武之人的目的不仅是强身健体,还包括保家卫国[3]。在国家危难之时,很多习武之人挺身而出、舍生取义,例如,古代少林武僧通常不问世事,更不可用武伤人,但是当国家有难之时,他们可利用自身所学保家卫国。儒家“仁礼”思想让习武之人的思想得到升华,其所学武术不仅可以用来自保,还能用来治天下,保天下平安。例如历史上的荆轲、霍元甲、陈真等,这些人无不都是习武之人,但是其最终都以身殉国,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另外,受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习武之人还强调尊师,武术由于武技不同,所以其门派众多,各个门派自成体系,虽然不同门派之间会存在矛盾和争斗,但是同一门派之间比较团结,在门派中师父对徒弟有绝对的权威,习武之人都讲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他们对师父的尊敬程度。
  2.1.2 武术强调尚武崇德
  儒家的“仁礼”思想提倡品德修养,武术的武德思想也深受该思想的影响。习武之人之间的礼仪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而且习武之人通常都是义气之人,他们讲究为朋友“两肋插刀”。例如,影视剧《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为了自己的兄弟贺老四,深入“虎狼之地”金场子,最终凭借自己的智谋为兄弟报了血海深仇,朱开山身上的“兄弟情”体现了习武之人讲求以德为上。对于习武之人而言,武德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武德中重点强调习武者不能恃强凌弱,要爱护弱小,在古代战场上一直有着“不杀妇孺”的讲究,这些都凸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而且也体现了习武者的“德”。
  2.1.3 武术强调自强不息
  儒家思想提到,人生在世应当不负时光,积极进取。受到儒家“仁礼”思想的影响,习武者也讲求自强不息。凡是习武之人都应当经受长时间的磨练和艰苦训练,这种磨炼不仅是对其筋骨的锻炼,更是对其精神的锻炼,通过内外兼修的锻炼,让其不仅拥有一副强壮的身体,而且可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两者合力能够促使其发出更为强大的技击力[4]。在武术界一直有着“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这充分体现了习武是一件需要日日勤练、日日坚持的事,有些习武者为了追求更高的武术境界,通常选择与世隔绝的地方进行修炼,其愿意用一生时间去追逐心中的“武術梦”,倘若中间稍有懈怠,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凡武有所成者,必然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2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负面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有着较强的伦理制度和等级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武术的发展。例如,武术有着极强的门派观念,师父权威过高,形成了专职统治,而且还有着浓烈的重男轻女思想,“传男不传女”及“传内不传外”等思想都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传播。太极拳和太极剑等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上千年,是因为其已经摒弃了这种思想,其受众范围较广,另外有些武术绝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传,很大程度是因为其严格坚守这种门派传承原则。
  其次,儒家思想中的“重文轻武”也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习武者被等同于不学无术者,很多人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会弃武学文,这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而且社会不仅未能给予习武者足够的尊重,反而会歧视习武者,打击了习武者的积极性。
  3  结语
  儒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仁礼”思想逐渐深入到武术中,对武德的形成和武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影响。武术中的武德及礼仪也体现了儒家的“仁礼”思想,成为儒家文化传承的载体,武术因为其高超的技艺和让人信服的武德,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武术中融入儒家“仁礼”思想,有利于武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让其被世界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唐志云.茶道精神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与启示[J].福建茶叶,2017(4):357-358.
  [2] 胡国.关于武术教育的文化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24):182,184.
  [3] 甘丛婷.儒学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型塑——基于师徒关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7):159-160.
  [4] 蔡言国.儒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3):182-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4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