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宅”入手 由“疫”而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萍

  病毒是人类的敌人,疫情是国家的灾难。对于置身其中的家长、教师和学生来讲,这些却是鲜活的、正在发生的、能够深刻影响人的教育,是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环境、科学、社会、道德等所有学科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直接带入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现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迫切要做的便是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从学科的角度、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及时地、持续地与学生就一个个事件、一个个现象、一个个数据、一个个感人细节等进行讨论与沟通,从中习得受益终身的核心素养,在海量的疫情及抗击疫情的信息中收集素材,提炼主题,形成教材,搭建课程。而不要在无意识中错过、放弃了比课本知识、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东西。
  那么,面向未来,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应将抗疫材料转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毋庸讳言:疫情防控期间,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停课的情况下让学生上好学,确实不易。如何化“危”为“机”,把语文学习与特殊时期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科教育视角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一、科学篇——“宅”家为什么也是在抗疫
  活动1:探究“宅”在抗疫中的具体作用
  为让学生明白隔离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控手段,笔者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文字材料《人民锐评·尽快掐灭疫情传播的“火种”》(1月21日);图片材料《转存!新型冠状肺炎防控知识手册》(1月24日);视频材料《为什么现在不能开学?看了这个视频就知道了!》(时长3分17秒)(3月1日)。学生发现居家隔离,一方面可以实现疑似患者的早发现、早隔离,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潜伏期的交叉感染。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历史上曾经流行过哪些瘟疫,当时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学生找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清朝末期的鼠疫、2003年的“非典”等,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对待疫情、自我防护的健康意识。
  活动2:探究不“宅”的危害和后果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案例:河南某公司劳务派遣人员郭某鹏,为观看球赛飞到意大利米兰, 连坐6趟航班途经3个国家,回国后否认出国事实,隐瞒出境史,被确诊后造成40多人被隔离观察。郑州连续13天的0记录被郭某鹏打破,他被网友戏称为“家乡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4月3日,郭某鹏被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其表示认罪认罚。让学生讨论:不“宅”会造成什么危害?为什么郭某会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刑?接着,笔者让学生补充阅读图片材料《@所有人:取消聚会,平安过年》(广东累计发现聚集性疫情14F起,13起为家庭聚集)(1月25日)和文字材料《当心!一场同学会6人确诊:平均年龄22岁》(1月29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宅”的后果。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根据了解的科学防疫知识,设计“宅”后复课的疫情防控措施。学生通过解决复课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科学防疫、有效防护的健康意识。
  二、人文篇——与“宅”有关的抗疫宣传标语
  活动3:搜集网络上规劝人们宅家的“硬核”标语
  笔者设置问题情境: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汉开始封城,随后全国各省市相继实施分级防控、封闭管理。为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各地创造了各种别具匠心的宣传标语,使人过目不忘。你知道哪些?学生通过上网,搜集接地气的标语,如“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宁把脑袋睡扁,绝不出门冒险”等,体会其风趣幽默又不失警示意义的语言風格。
  拓展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暖心抗疫海报”赏析。鉴于本次战“疫”宣传中,各大媒体推出了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抗疫海报,宣传了防控知识,传递了正能量。笔者让学生搜集各类图文并茂的暖心抗疫海报,用视频、PPT等形式制作成专辑,上传到班级群。在小组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班里组织一次暖心抗疫标语赏析。学生搜集整理后发现海报中文字运用的各种手法:①运用谐音赞美援鄂医护人员的“‘青’囊相助”“‘甘’苦与共”;②央视帮湖北售卖货品的“看‘鄂’了,拼一单!”;③运用借代手法说明武汉疫情好转了的“热干面醒了!”。该活动增强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活动4:比较图片上两组“硬核”标语的表达效果
  笔者提供两组图片:第一组共4句。“亲戚不走,来年还有;朋友不聚,回头再叙”“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养老金能拿多久,取决于你最近出门的次数”“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赶”。第二组共5句。“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今年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聚会的都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都是亡命徒”。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了第二组横幅标语虽然达到了规劝民众、减少聚会的目的,但粗暴乃至极端,充满戾气,带有诅咒色彩,不应提倡。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一些“雷人”标语,比如下面两句:①高压危险,电死不管;②乱倒垃圾者,全家死光光。请改个说法,让人听了既舒服,又能达到警示规劝的效果。语言是心灵的窗口,这样诅咒式、人身攻击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部分民众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法律常识的现实。换说法的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家庭篇——“宅”可以有哪些生活方式
  活动5:“宅”家生活也精彩
  学生居家状态中的每一种身体力行,都是学习活动,都有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珍惜这段难得的时光,与家人共同创造一段温馨记忆。
  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引导:“宅”并不意味着每天可以“葛优躺”地混日子。我们可以利用这难得的超长假期,重拾以前的兴趣爱好,跟父母学做一两个拿手好菜,创造一些宅家亲子活动,或者读书、观影、听音乐、打理花草……总之,在烦闷的日子里也要寻找生命的亮色,做个有情趣的人。请学生选择一两项活动,用视频记录展示,发在朋友圈和班级群。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观看视频《阳台里的武汉》(陈坤、周迅配音,时长3分20秒,3月18日发布)并思考在灾难面前,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运、传递美好。   活动6:“宅”家学习“我”能行
  教师要借助疫情这本无字的“大书”引导学生思考:将来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要为此付出哪些努力。
  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引导:每个人的角色不同,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对于学生而言,增强自学能力,继续“宅”家学习就是我们现在的责任。请审视自己在“停课不停学”初期制订的作息时间表和学习安排表,看看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差距。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思考生涯规划,明确人生目标。
  四、社會篇——由“宅”引发的辩证思考
  活动7:宅——危机中的契机
  “宅”是因疫情危机导致,但危机中也会有契机。比如,这次疫情催生了电商、云端主播、在线学习,机器人送餐,无人机空中喊话等,在战“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让学生继续寻找利用高科技抗疫的例子。学生发现云会诊、云卖货、云金融、云上读书会……各种各样的云模式悄然而来。
  活动8:从“封城”双面标准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待不同声音,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对待。中西方国情不同、文化有别,防控措施自然要因地制宜。中国人口密度大又正值春运高峰,果断采取“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的史上最严防控措施,改变了疫情快速扩散流行的危险进程。事实证明,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笔者让学生阅读《赞意大利,猛踩中国,〈纽约时报〉的双标打了谁的脸》(3月11日),《事到临头,〈纽约时报〉记者这段介绍中国实情的视频火了》(3月15日),《俄媒说了大实话:当初被西方批评的中国防疫措施,现在西方都用上了》(3月25日),谈谈自己的思考。学生讨论后发现:同样是“封城”,《纽约时报》批评中国是“反人权”,而对意大利则赞扬为“冒着牺牲自己的经济风险”。这其中固然有傲慢与偏见的因素,但也与两地封城的力度有关。意大利在封锁区里不设检查站,商店、酒吧也是照常营业的。《纽约时报》认为这样的“自由”代表了“民主”。随着疫情的严重,各国也纷纷认识到严防严控的必要性,开始升级自己的防控措施。《纽约时报》记者详细介绍中国的抗疫流程,称“在战胜疫情上,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拓展环节,笔者让学生阅读以下两则新闻:《王辰院士:别以为已经胜利了,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4月6日);《钟南山通过世卫组织发出最新提醒》(4月6日),谈谈自己的思考。有学生指出:尽管我国疫情防控总体态势向好,但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王辰院士提醒:目前我国的抗疫战,主要打的是社会组织的仗,而非科技仗。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我国正在进一步锻造强大的科技支撑力。现在人类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离研制出特效药还有一段路要走。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
  (作者单位: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3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