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彩,就从这里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玉媚

  一、背景分析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教版第十二册《灯光》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贴近于生活,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改造生活,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学中,我追求的是不让唯一、标准的答案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灯光》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在课堂中,革命先烈郝副营长让大家思绪万千,胸中之言喷涌而出。
  师:同学们,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书,照亮了后续部队前进的道
  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而他自己则因被火光暴露英勇牺牲了。再也实现不了亲眼见一见电灯的愿望了。
  (大家听了,都沉默了。突然有一个学生发声了。)
  生:老师,我觉得郝副营长可以不用牺牲。他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呀!
  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郝副营长应该用手榴弹。拧开手榴弹盖子,快速拉线投向敌方。这样既为后续部队指明方向并找到突破口,还不用牺牲自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扔手榴弹也会暴露自己的。
  生:扔了手榴弹后马上趴在地上。就安全了。
  生:不对,如果有手榴弹,郝副营长怎么会不用呢?
  生:郝副营长应该躲在大石头后面点燃那本书,再往前扔!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之间的争论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先堆一个三角形的土堆,再插上一根木棍,木棍顶端用衣服包裹着,然后
  在一旁挖一个较深的土坑,拿一小根木棍上面拴上草。跳进土坑里。点燃小木棍上的草,再拿着燃烧的小木棍伸向大木棍上的衣服,點让后快速缩进土坑里。这样敌人就不会伤到郝副营长。
  生:我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二根木棍,一个挂书,另一个挂帽子,点然后赶快跑,敌人看见后会以为挂着帽子的木棍是一个人,就会向木棍扫射,那郝副营长就安全了。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先找一条绳子,绳子上倒上酒,然后把绳子挂在树上,从树后点燃绳子。部队就能看见火光,找到突破口,敌人也打不到郝副营长。
  生:你们说的都太花时间了。这是紧急时刻!
  生:我认为先在地上趴着,然后点燃火柴,丢到草丛中。简单!
  生:为了不让敌人发现郝副营长,我认为点书本时用帽子挡住火光,点燃后快速抽开帽子滚得远远的,这样郝副营长就安全了。
  生:老师,我……我……想用画图来表达我的方法。
  (师灵机一动)
  师:好呀,这很有创意。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老师,我画好了。我把这幅画的创意向大家说说……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画得有创意极了!我们都多么希望郝副营长能活下了看一看他从没有见过的电灯,享受在华灯下的幸福生活!可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为了不让烈士的鲜血白流,为了烈士的遗愿,让我们努力学习,永攀知识高峰。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郝副营长哀思吧!
  三、案例反思
  本案例是我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在教师尊重、信任、期盼的目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参与体验和互学情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的主角。虽然语言朴素,办法简单,但孩子们那颗炽热的心并不虚假,希望郝副营长能见一见电灯的愿望是真挚而美好的。就这堂课本身的设计来说,它绝非完美无缺。之所以把它记录下来,目的是想求得各位同仁的评判和指教,进而探讨出一种真实、有效而又易于操作的互动—探究教学方法。
  对于部分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观点,用替换文学体裁的方法品读文章,我把它视为一种“独创”,这种“独创”及其同学们的发言,着实让我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同时也给了我三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取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带给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3.教育就是追求课堂上的“实、趣、活”,仅仅靠研究教材、选取教法、学法,甚至上几节研究课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善于关注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始终处于改革的前沿,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实践、提炼、完善和升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