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及对市民娱乐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轩一丹

  【摘要】我们都知道宋代音乐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这与当时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崛起的市民阶级有很大的关系。而瓦子勾栏的出现正是诠释于此。同时,瓦子勾栏的出现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不小的影响,它产生于繁华的都市又贡献于都市。瓦子勾栏的构造及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内容对宋代民俗音乐和市民娱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宋代市民娱乐活动的中心与标志。
  【关键词】瓦子勾栏;音乐表演形式;宋代;市民娱乐休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04-02
  【本文著录格式】轩一丹.浅谈宋代瓦子勾栏及对市民娱乐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0,03(06):4-5.
  一、瓦子勾栏是什么
  关于瓦子的解释,《梦粱录》卷19《瓦舍》记载:“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意思是瓦子中的游客来来往往,来时像是瓦合,去时像是瓦解,十分容易聚合离散。关于勾栏,则起源于我国古代大车上的勾栏装置。而瓦舍具体什么时候产生,根据耐得翁在《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目中提到:“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时。”[1]据此,我们对瓦子的具体起源时间还并不能做明确的时间依据。
  在孟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有多处关于瓦子的记载,如“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描述,足见瓦子勾栏规模的壮大与数量的繁多。[2]
  南宋都城南迁杭州(临安)之后,都城临安的瓦子开始蓬勃發展。在南宋中期,杭州城内就有了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等。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13座。除了这些城中的大瓦以外,“尚有独勾栏瓦市,稍远,于茶中作夜场”。都城之外也有不少瓦子,例如建康府的新瓦、明州的新旧瓦子。杭州瓦子之所以发展如此众多,不外乎都城的高度发展的经济与繁荣的文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都城重地,众多军队在都在此驻扎,据记载:“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召集妓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可见,瓦子勾栏的音乐艺术表演也用于军队的娱乐文化生活。
  瓦子被认为是固定的文化娱乐中心。笔者认为,瓦子类似于我们今时代的大型商贸广场,除了音乐表演团体,还有各种商贸商业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融商贸交易、休闲娱乐、文艺活动的大型场所,瓦子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当社会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发展瓦子的数量就会增加,而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萎靡不振,数量就会减少。
  于是,又有不少学者认为瓦子不是并一种专门的音乐表演娱乐场所,它是宋代仿市制消失以后出现的另一种民间大型市场,被各种商铺商店、酒楼茶馆、妓院所包围,不同的是其中也包括音乐艺术演出。
  二、瓦子勾栏的构造、表演形式以及内容
  瓦子勾栏的音乐表演形式在宋代当时可谓是巨大的革新,与宋当时宫廷音乐表演形式大大不同,面对面观众表演的形式对民俗音乐的表演形式起了一定的影响,艺人在场地中心表演,四周围以观众。与我们今日买票入场观看艺术表演的形式不同。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有了城市户口单独定等列籍的坊郭户。市民的娱乐活动种类也增添了不少,从前农村没有团体性的表演群体,随城市建设和瓦子勾栏发展,来到城市中形成有规划的专业表演群体。瓦子勾栏的出现,使演员们的演出场所有了一定的革新。
  勾栏是瓦子里固定的演出场所,设施设置有戏台、戏房、腰棚。戏房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后台。腰棚,即今日的观众席,艺人表演时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更能给观众带来直观性的感受。这与我们今日表演者在上、观众在下的距离感不同,表演场地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大概是圈定一定的表演用地范围和防止有人混票进入勾栏观看。勾栏设置有巨幕,叫做游棚,用来抵御恶劣天气带来的演出取消等后患,可以说是非常完整全面了。
  关于勾栏的数量,每个瓦子中数量不等,有的多有的少。如北宋开封中瓦、里瓦共有勾栏五十多座,南宋临安北瓦有勾栏十三座。勾栏规模也大小不一,大的一个勾栏就能容纳成百上千的观众。如开封中瓦的莲花棚、牡丹棚,里瓦的夜叉棚、象棚。除了勾栏这种在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场所所,还有露台,是一种在城市里临时性搭建的演出场所。
  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一书中有:“分数甚多,十三应(疑为座?)勾栏不闲,终日团圆”。这充分说明,固定在一个瓦子或勾栏表演的情况很少,也难有停歇的时候,大部分表演艺人都是轮回演出。
  瓦子勾栏内演出的内容多种多样,音乐相关性的主要是说唱,分三种形式:“说话”“杂说”和“演唱”。说话也就是讲故事,故事的内容叫话本,具体有“说参请”“说经”“小说”和“讲史”。演唱也分为好几种,有“小唱”“嘌唱”“叫声”等。演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诸宫调”和“鼓子词”。诸宫调是用多种宫调演唱的长篇故事,说唱兼备以唱为主,著名艺人有孔三传和张五牛,他们分别盛于汴京和临安两地。艺人在演唱时可以用弦乐器伴奏,以琵琶为主。“鼓子词”也是同兼说、唱,说用散文,唱用韵文,内容多是写景叙事。
  三、瓦子勾栏对市民娱乐及社会的影响
  南宋杭州作为国都之后,城市商业、人口大大发展。南宋末年,“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13座最盛”。可以看出,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瓦子中演出,是“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繁荣程度可见一斑。也由此可知瓦子在北宋崇宁、大观年间已经十分盛行。南宋临安的瓦子,更是数量上、规模上都超过了汴京开封。具体有多少,宋代时对其数量记载有几个不同的来源:?《梦梁录》卷十九《瓦舍》:“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有二十三个瓦子的名称和地点记载。《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城内外有二十五个瓦子。目前,学者们对这一纪录较为肯定:《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所列举的数目较为正确,就是城内外共有瓦子二十三处。[3]
  笔者认为,宋代城市娱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趋势:一是逐渐商业化趋势。瓦子中有棚、有舍,又有商业贸易,所以又称瓦舍、瓦市等。商贸往来中有、博彩、饮食和剪贴画等。勾栏上甚至布满商业广告,而勾栏内艺人的演出都以生计为目的,这充分体现了它商业化的特点;二是逐渐专业正规化趋势。群众文化水平在不断发展,为满足观看胃口不断提高的市民阶层,民间表演艺人不得不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宋代民间艺人可分瓦子艺人和路歧人两种。在城市街里街外,巷子头尾临时搭建的台子,是路歧人的表演场地。路歧人从农村来,在各地辗转演出,后形成专业的演出队伍,与城市中瓦子里的专业民间艺人同等重要,都是城市文艺表演的重要力量。区别只在于由于路歧人大多是为了生计而演出,对表演节目的完整专业程度不如瓦子勾栏中的专业艺人;瓦子中的艺人则以勾栏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并有演艺社团,例如演杂剧的绯绿社、清乐的清音社以及清音社下还有各种社团;三则是逐渐平民化趋势。在瓦子中数千人的看客中,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在以前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享受的表演娱乐活动可以进入大众共同的视野,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与跨越。
  参考文献
  [1]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8).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31-32.
  [3]林正秋.南宋杭州研究论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4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