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数学教师要想为学生搭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从自身教育理念中进行改变,创建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教育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6-01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54
   纵观传统教育教学情况,有很多因素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方针,让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被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有难度的科目之一,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1]。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过于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从而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当前教育现状,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提出新课改教育方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出发,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高效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时代发展需求,教育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其教育核心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品格,掌握了关键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教育者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2]。数学课程内容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性,主要由数字及图形组成,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更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更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知识的抽象性和运算的复杂性,高中数学课程和中小学课程进行比较,抽象层次明显提升了许多。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完善,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切实发挥出高效课堂的作用。
   (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够在数学问题探究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熟练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可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形成积极学习的意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地位,缺少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同时,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没有形成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导致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有效提高[3]。因为高中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形成流畅的解题思路,以至于思维受阻,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导致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三)未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就我国高中教学工作而言,其显著特征在于应用的是大班制教学模式,各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很难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影响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学困生很难得到发展,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面对每一个学生都要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研究每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逐一突破学习重难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化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步入高中学习以后,知识的难度、学习的压力都会大幅度提高,想要实现高效教学,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几何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美丽景观或物品的图像进行收集,然后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给学生观看,把几何体直观、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对學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4]。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引入数学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有机结合计算公式、定义概念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二)重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
   高中学生刚刚从初中校园步入到高中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存在怕生、抵触的心理,很多学生都是在不同的初中学校进行学习的,在学习能力、学习质量和理解程度等方面都存有大大小小的差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教学进度,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被动接受教师自身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降低学习效率。教师想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相融合,就要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独立分析、判断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环节挑选例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例题,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思考,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例题中的问题,对旧知识点进行巩固消化,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增进师生交流。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选择自己惯用的解题方式,不要直接将自己的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思考学习,能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利用微课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21世纪,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依托于互联网的微课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教学工具,给教育教学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应用微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把教学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课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构建起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微课课件,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学习,在讲到重难点知识时,可以暂停播放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应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信成长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客观的评价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教师对学生的一个普通的评价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科学、客观、完善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当中。通过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中,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方向,促进学习成长,进而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在学生完成自己布置的课后习题后,对每一份作业都要進行细致的检查和评价,尤其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重视,找到学生进步的地方,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对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委婉的说明,并在日常教学中多沟通多交流,促进师生间的关系。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达到建立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其核心素养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罗文婷.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173.
  [2]郭宁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中学),2018(3):183.
  [3]林秦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4(2):250.
  [4]孙亮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7(14):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