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社团质量建设“5T”引导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社团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动手能力等。从“5T”引导路径入手,以相关调研数据为一手资料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学生社团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方式方法,为提升学生社团质量、深化社团育人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实践教学; 质量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2-0061-06
   一、研究背景
   学生社团是高等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新形势下,社团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数量的增长上,还需保证社团的质量发展。[1]目前国内高校社团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由于社团有着天然的松散性,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质量上却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近年来 ,学生社团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校园内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因此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方式,全面提高社团服务学生的能力与本领。教学实践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如何将教学实践服务于社团发展,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将社团发展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活动数量频繁但质量一般
   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但质量水平不一。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
   (二)活动内容缺乏目标性和创新性
   就社团活动内容而言,大多数学生社团进行活动设计时,受往届社团活动影响较大,往往拘泥于固定、传统的活动思路而缺乏新意。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目标性缺乏,创新性不足,以致社团活动质量过低,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活动举办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规模及特色性较小且影响力不大
   当前,我国高校社团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其规模及特色性均较小且影响力不大,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该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各社团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社团活动过于分散。各社团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举办一场大规模活动的,社团人力、物资、资金、创意等的缺乏都是其重要制约因素。
   (四)社团指导老師的参与程度不足
   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指导教师在社团活动实践上参与程度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会长缺乏与指导老师交流的意识,导致老师的指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社团在换届时不能及时将指导老师的联系工作交接清楚,以致换届后指导老师的联系工作无人负责。与此同时,社团指导老师有自己的工作,会出现工作时间与社团活动时间冲突的问题,这将导致社团与老师的交流频率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大多高校有关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并不完善。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参与不足的情况,也导致了社团活动缺乏有序性与专业性。
   (五)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公正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对社团组织活动积极性的有力保障,同时可以引导社团改善社团活动的各个方面。目前各高校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是在申请活动及活动的总结部分,往往忽略过程管理,没有建立动态的基本状态监测体系,评估体系缺乏激励和督促作用。
   二、学生社团质量建设“5T”引导路径阐述
   5T是Targeted、Teaching、Together、Test和Type五个单词的概括,分别指社团活动内容的针对性、社团活动导师制度、社团活动模式的协作性、社团活动评价的及时性以及社团大类发展趋势。
   (一)Targeted
   Targeted是5T中的核心内容,是指提高社团活动的目标性、针对性。要想提高社团活动质量,首先需要针对社团活动内容进行改变。社团负责人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强活动的创新性。社团进行活动设计时可以不局限于固定、传统的活动内容,在活动的目的性、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上,结合本社团的特色来发挥创意。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紧密结合国内外时政、科技发展前沿,赋予社团活动时代性。在这个方面,我们将融合研究性学习、技能性学习、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规范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体系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类别的学生社团活动都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无缝隙覆盖。
   1.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社团开展活动的方法。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的调研了解到,仅有15.94%的受访者所在社团是只通过讲座、科研活动等提升社团研究性的,另有42.48%的受访者所在社团是同时综合了讲座、科研活动及其他方面进行多方位改进的。
   针对学术研究型社团,其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等活动,或者联合其他相关社团共同举办讲座等活动,加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拓宽同学们知识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学术范围。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科研立项,社团也可以举办竞赛类型的活动,在头脑风暴中深化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培养同学们敢于拼搏勇于创造的精神。
   2. 技能性学习
   技能性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的社团发展的方法。目前该类社团的活动较少,开设通选课或者培训班的社团也不多,尤其是专业类社团,大多数社团仅在社团内部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学习,受众面较窄,知名度也不高。    针对社团所开设的通选课及培训班的师资来源,对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6.84%的受访者所在社团开设的培训班或选修课是聘请校内相关专业老师;20.35%的受访者所在社团由社团内部技能优秀的学生进行授课;18.88%的受访者所在社团由自愿进行无偿补课的老师进行授课;10.03%的受访者所在社团是邀请校外相关专业老师;4.72%的受访者所在社团邀请校外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合作;19.18%的受访者所在社团没有开设过通选课或培训班。据此可知,校内相关专业老师及社团内部技能优秀的学生是社团通选课及培训班的主要师资来源。
   因此,社团可以通过开设通选课、艺体培训等稳定的教学方法,传授同学们专业知识。同时社团可以将师资主要来源转向校外,注重授课老师的实践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同学们的教育作用。
   3. 实践服务
   实践服务主要是指鼓励社团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来举办活动。开展实践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公益类社团,但其他社团也可针对实践服务开展活动。对部分高校调研的结果表明,有25.07%的受访者所在社团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提供实践机会。因此,社团可以多举办社会公益类的活动,不仅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文明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社团成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社团也可以举办社会实践类活动,促进同学们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社团来说,社团活动与公益、实践相结合,开展社会公益及社会实践类的活动,不但能提高社团的凝聚力与影响力,而且对于社团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Teaching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实现社团活动质的飞跃的关键推动力量。然而现社团发展日趋多样化,各社团指导老师分属不同学院,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实现优秀指导经验的及时交流,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指导理论方法以长期、连续指导社团实践。
   对此,调研结果表明,有53.73%的受访者认为,社团指导老师参与社团活动的程度不足;16.08%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团活动开展上,社团指导老师之间指导经验分享不足;12.55%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团活动培训方面,社团指导老师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不足;11.37%的受访者认为,在社团活动指导上,社团指导老师系统指导理论方法不足。且仅有一半受访者所在高校建立有指导老师管理与激励机制,各高校对于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与激励方式多样但效果仍不够明显。
   1. 学生社团实践教学教研室构建意义
   (1)有利于实现社团发展理论指导实践的落实。恰当的管理行为是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要素发挥决定性、根本性作用的主要推动力。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使得学生社团工作在新的高度上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使得社团工作理论指导实践得以实现。
   (2)有利于学生社团管理理论不断改革更新。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致力于学生社团的发展研究,作为社团教研活动和社团指导教学管理单位,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指导教師进行指导教学与科学理论研究等重要任务,使得学生社团管理方法可依随研究室的研究进程及时进行科学更新,引领实现高校社团发展新模式。
   (3)有利于调动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作用。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的成立,使得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确,且增强了各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有利于社团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同时极大地强化了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4)有利于相同性质社团联合发展,提升社团品牌力量。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的成立,加强了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沟通,通过指导老师加强社团合作力量,有利于相关社团联合举办高影响力、高质量的品牌活动,从而提升社团影响力与实力。
   2. 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组成方法
   (1)组长与副组长的组成方法。从历年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中推选资历较深,社团发展状况良好的指导教师作为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组长,同时选取两名副组长配合组长组织管理。
   (2)成员组成方法。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成员由各个类别的社团分别推选两名指导教师组成,推选时综合考虑教师资历与所负责社团的发展状况。此种组成方法在基本涵盖对学校各类社团研究的基础上避免了人员冗杂,组成方法方便可行。
   3. 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基本职能
   (1)学生社团实践教学调研。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室应定期了解相关社团,了解学生社团发展现存问题及目前实践教学的进展,以便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及发展速度,确保学生社团向设想的方向稳步前进。
   (2)学生社团实践教学研究。运用一定的方法讨论研究社团发展瓶颈问题及社团发展规律,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制定下一阶段引导学生社团发展的科学理论。
   (3)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学生社团类别提供对各学生社团相关工作的专业咨询,确保本阶段提出的社团发展理论正确实施;为学生社团的研究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及技术帮助;对社团发展提供参照性、引领性建议。
   (4)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对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估。有利于实现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以评估的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公平、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劳动。
   (5)对社会资源的审核及管理。对社团引进的校外力量进行考核及管理,以确保引进的社会资源确实有利于社团现阶段发展。
   (三)Team
   对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合作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存在近四成的社团没有长期合作的社团,且与相同性质社团共同举办活动的社团所占比例最少,仅占14.07%。虽然大部分社团都有长期合作的社团且合作方式多样,但合作频率不高。同时,仅有5.37%的受访者认为社团合作活动中无法使社团优点突出体现,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社团间的合作对社团发展、社团活动的创新以及质量的提升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利于社团扩大活动规模,提升社团影响力,还有利于社团互补共进,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有利于增进社团间交流,促进社团创新,融合多种元素也能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团间合作举办活动利大于弊,作用巨大且多样。    社团合作举办活动有以下几种合作形式:
   1. “多边组合”主要适用于相似社团的组合
   通过一个或几个社团的倡议,带动另外同类别且发展水平接近的社团发展,分享共同的会员资源以及信息资料,可以进行社团之间的会员交流、信息交换。在举办活动时,各社团共同出力,社团会员均可参与该项活动,增加活动的参与人数。
   2. “1+X组合”主要适用于传统文化类社团以及社团文化部分重复的社团
   在该种情况下,由于社团文化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因此需要一个社团作为活动的领导者,对社团活动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其他社团则可以参与活动中的各个模块。通过不同社团的合作,增强宣传的力度,着力点更多,可以吸引更多的学子参与到活动中。
   通过上述的多种集中社团协作举办活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动员更多社团办出更多规模较大且影响力较强的活动,解决当前社团活动数量多质量低的难题。
   (四)Test
   据调查,社团在举办活动之后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社团活动要想做得更大更好,往往需要进行总结和评价,社团活动的后期反馈与通讯报道也可以再次提升社团活动的知名度,并且可为该社团之后的活动进行宣传。
   根据部分高校调查研究表明,有46.61%的受访者认为完善学生社团评价体系有利于了解社团发展现状,制定下一阶段发展计划;41.01%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督促社团积极发展;仅有7.37%的受访者认为严格的评价制度会使社团活力下降,以及仅有5.01%的受访者认为其对社团影响不大。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完善学生社团评价体系对社团发展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是十分有益的。
   笔者对多名优秀社团指导老师进行了访谈,老师均表示对社团活动全面有效的评价,不仅有利于社团自我发现与改善,也对老师参与社团的指导工作有很大帮助。借助评价体系,指导老师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社团活动水平,有利于从社团实际出发,给予贴合社团现状的发展建议。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便于社团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借鉴,也方便各位社团指导老师在社团发展方向规划方面相互交流。
   1. 进行及时性评价
   社团举办活动,首先要进行活动之前的调查和活动过程的预期评估,并及时反馈给活动主要负责人。觉得活动可行后进行活动申请,申请应带有详细的活动策划,以及之前的调查结果。然后,学生社团联合会在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后,迅速进行结果的反馈。最后,如果审批未通过,社团可以重新构思活动;如果审批通过,社团开始对整个活动进行筹办,期间学生社团联合会与社团密切联系,配合及相互监督。活动举办期间,从前期宣传、中期参与度、活动举办情况以及后期的归纳总结等角度,分别进行评价。
   2. 构建三级评价指标
   通过对部分高校调查可知,有37.4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把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与社团活动的展示展演情况,作为社团活动的重点评价指标;23.32%的受访者认为,应将对活动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作为社团活动的重点评价指标;20.94%的受访者认为,应将社团成员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作为重点评价指标;而仅有17.40%的受访者认为,应将活动前期及后期的宣传、通讯、报道效果等情况作为重点评价指标。
   因此可以构建一套学生社团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制定三级评价指标,即“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教学效果与展示展演相结合”等评价标准,来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具体如下:
   (1)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社团活动的成功与否,老师指导的成效如何,不能以活动结果为唯一衡量指标。社团质量在社团实践中得以提升,而实践的过程是社团提升的关键环节。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相关关系,却没有唯一而必然的联系。在激发不同规模社团进行社团实践的积极性,弥补社团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等方面,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就显示出了其合理性。
   (2)以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一个社團一个指导老师的模式下,社团活动、社团培训与老师的关联性不大,指导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社团与老师缺乏有效的联系纽带。而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调动社团与指导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双方的互动性,从而使社团导师制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促进社团的质量提高,推动社团的长远发展。
   (3)以教学效果与展示展演相结合。学生社团实践教学与社团活动脱节的现象,导致指导教师缺乏指导积极性,社团会长及成员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与教学成果缺乏关联性。而教学效果与展示展演相结合能够为此提供一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得教学成果与社团实践拥有契合点。
   (五)Type
   Type指引导社团按照大类集聚式发展,着眼于学生社团类别的整体提升,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于影响。大类集聚式发展对学生社团有诸多作用:
   1. 发挥规模效应,提升活动影响力
   利用大类集聚发展可以有效克服社团活动数量众多但质量一般、社团活动规模及特色性较小且影响力不大等不足。利用大类社团共同制定发展模式、共同举办活动等形式发挥规模优势,扩大活动宣传覆盖面及影响力。
   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整体效益
   经济学中企业的产量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大类集聚式发展下,学生社团能够打破以往经费、设施等不足的障碍,学生社团资源流动从社团内部转为大类甚至整体学生社团,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
   3. 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促进学生社团跨越式发展
   学生社团按大类集聚式发展,能够通过学生社团在发展模式指定、社团活动举办等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为使大类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尊重不同类别社团的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为不同类别的社团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寻找共同且最优的发展模式,实现各大类社团跨越式协同提升。各大类社团负责人首先要树立文化定位意识,明白自身社团的所属性,在清楚自身定位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执行为自身社团制定的教学实践方案,以相似的发展模式促进同类社团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针对此项内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30.95%的受访者认为,社团大类发展模式有利于社团间经常性合作交流,扩大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28.35%的受访者认为,针对不同大类制定不同教学方案,有利于同类社团特色化发展; 26.40%的受访者认为,该模式有利于社团培养理论与发展计划的形成,使社团发展更具目标性与计划性;14.30%的受访者认为,该模式有利于大类社团整体活动质量的提高。这说明社团大类发展模式存在很多优势,得到了受访者的大力支持。但同时其他调查数据显示,有32.77%的受访者认为,对社团进行引导性培养应注重社团自身特色,尊重社团发展特殊性;24.00%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社团所属大类的共同特色,以便共同进步。另有一项数据显示,有59.59%的受访者认为,强调社团自身特色发展有利于社团专业化发展,提升社团品质;19.17%的受访者认为,其有利于特色相近社团联合举办活动;10.62%的受访者认为,其有利于吸引会员扩大社团规模;10.62%的受访者认为,其有利于特色培养计划的制定。以上两项数据皆说明对社团引导性培养及趋同性发展时,不仅要注重社团所属大类的共同特色,共同進步,还要注重社团自身特色,以便在大类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社团专业化发展,提升社团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钘.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路径探析[J]. 农家参谋,2019(22):246-247.
  [2] 杨玉. 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1-1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student associations provide more broad space for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deepen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an important link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is helps students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master scientific methods and improv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with the "5T" guiding path, and take the relevant survey data as the first-hand data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study,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eans of the organic docking between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also provides a new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deepening the role of associations in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student association;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程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