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浸入式的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学音乐课堂需要老师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将音乐知识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音乐能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按照音乐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中浸入式学习,教师指导中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感受音乐,解放身体,从而激发中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和创造力,开发出中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在浸入式教学环境中,大量的体态律动游戏在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搭建起自己的“音乐世界”“生活世界”桥梁,从而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关键词】浸入式;高效能;体态律动;中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173-01
  【本文著录格式】孔群.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浸入式的教学设计[J].北方音乐,2020,04(08):173,175.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每个音乐教师的教育观点都指导着他在常态教学活动的方向。在音乐教育理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基础教育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应该懂得如何整合信息,高效能地引导中学生内化当堂的知识技能,从而使音乐学科的系统性、连贯性得以充分体现。有效的课堂管理,会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都能将知识点内化吸收。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各种感兴趣的,符合音乐情绪特点的教学情境,体验、感悟音乐,通过身体的积极参与将稳定拍、节奏组合、音乐表情、曲式结构等这些音乐要素浸入到学生的骨髓里,夯实的音乐素养基础成为他们成年后信手拈来的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中学音乐常态课上,无论是学习声乐作品还是欣赏乐曲作品,学生都是比较被动地被灌输以乐理知识,应试的要求让他们不得不去背诵枯燥的乐理知识。渐渐你会发现中学生关闭了感觉器官,麻木而被动地接受各种不加选择的音乐。少部分参加社会音乐训练的孩子走上音乐的道路,而大部分没有参加社会音乐培训的孩子们滋生了“我不喜欢音乐课!”“我学不好音乐”的负面想法。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在三年音乐学科学完之后,并不能打好稳定拍,唱不准基本的音阶,对乐曲欣赏依然无从下手,不知简单的曲式分析,至于音乐的编创能力更是无稽之谈。
  纵观国际的几大教学法,无一不是从学习对象的年龄出发,依据学习对象的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将乐理知识进行分阶段整合、稀释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的音乐教程使用依据学习的具体要求,按部就班地设计合理的课程进度,在学程的每个阶段安排好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脑子里有清晰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才能高效地指导与学生相互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系统的音乐课程学习内容。
  教师应结合教材本身乐理内容,设计出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包,让运动能力已经非常强大的中学生们在较大的活动空间参与律动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综合的能力培养方向分为听辩能力、演唱、演奏(可选用)、乐句创编和鉴赏几大模块,每个模块的能力培养建立在不同的阶段和年级有对应的侧重点,这些侧重点最终是通过详细精准的课程设计体现的。根据不同阶段建设的基础能力目标,系统地做切合实际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体系规划,这些课程设计最后按照学生的具体年龄呈阶梯化到每个阶段的对应课程安排,课程体系都有相应科学系统化的学科要求。我们需要有力的教学理念与体系支持。教师极大限度地在课上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更多的游戏、体态律动让学生来感受体验,牢牢锁住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让中学生在这样的音乐课堂里发展音乐素养能力。
  那我们所讲的浸入式教学设计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
  一、听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最经典的音乐作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一切艺术实践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离开了“听”这重要的感官体验,音乐就不存在了。所谓浸入式就是在深度听力的训练中得到更直接的信息,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一切知识的掌握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强调的浸入式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聆听。
  有效聆听通过拆解作品,可以采用图谱或者声势律动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有效聆听乐曲的乐句、乐段,用相同的身体律动素材中找到乐句的再现乐句、乐段。积极地调动学生听觉器官,随着聆听专注力的提升,学生曲式分析的能力就能够日益培养起来。
  二、唱
  “唱”是音乐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大模块,是积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表现能力主要手段。歌唱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不像乐器有场地是否便携的局限,越早开发越有意义。教师在常态教学环节设计中,科学地安排歌唱内容,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内容上健康活泼、风格各异、旋律富于歌唱、优美流畅、形象上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的歌曲,都能极大限度地感染、教育在青春期发育中的中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引导中学生通过空间体验去理解乐曲的含义,积极把握作品中的情绪、情感、速度、力度等,并应用到演唱过程中,让学生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实现理想的浸入式的教学目的。
  三、奏
  我们所说的“奏”就是演奏、伴奏,有条件地借助口风琴、竖笛、打击乐器等乐器辅助教学,我们通常在上课中对学生进行的节拍训练。2/4、3/4、4/4拍的作品在音乐课本中最常见,选择比较容易掌握的节奏型,比如二八节奏、前八后十六等,教师安排大量的游戏体验,让学生找到每小节的重拍位置,区别不同拍号行进的特点,在大空间中,运用体态律动寻找音律中流动性。我们掌握了它们的强弱关系、每个音符的时值,就能用器乐或手势表达出来,将知识灵活运用,实现转化。也可采用其他表现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理解、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熟悉掌握音高、音色的规律。借助更多的辅助工具丰富教学内容,也是浸入式学习音乐素养的关键所在。
  四、演
  “演”就是艺术的实践,是指中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对音乐感受的表现与体验进行舞台的展示,展示汇报这种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正是因为能让每一个中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他们的舞姿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合拍,都是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与理解。
  总而言之,作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时时关注当代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状况及发展趋势,切实参与到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中去。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和参与。作为一线中学教师,在学习与借鉴中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透过这些方法与经验理解其教育思想、观念,指导我们打开思路,结合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教学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持有的态度,也是作为基础音乐教学工作者毕生追寻的理想,更可谓是信仰。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和情感体验中所具有的紧张与松弛状态的变化过程,重视在教育心理和教学艺术中的问题。用音乐帮助学生体验肢体、精神的完全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启发初中生理解音乐中的稳定与不稳定,紧张度的聚集与消散的变化以及音乐的发展与结构。让我们回归理性学习音乐,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在浸入式音乐的学习中充满了活力。音乐素养的提升关乎一名中学生对音乐学程的延续性,在整个学程中都体现出重要的位置,只有真正在教学中实施浸入式的教学设计,才能将乐理知识内化成一种能力。给中学生搭建起属于他们的“音乐世界”“生活世界”桥梁,让中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郭永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J].戏剧之家, 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