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康定木雅藏戏艺术特色初探及其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因地域和方言的不同,形成了多个剧种和流派。在四川木雅地区流行的木雅藏戏,有别于其他藏戏,自成一格,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极具研究价值。同时,对康定木雅藏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保护传承的现状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对传承和发扬藏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木雅;藏戏;艺术特色;现状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吴静.康定木雅藏戏艺术特色初探及其现状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8):25-26.
  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的北部,立曲河流域的营官、沙德、塔公3个区被称之为“木雅”。木雅是一个古老的称谓,无论是在吐蕃的历史车轮中,还是在伟大的英雄(格萨尔)史诗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历史和地域自然景观的殊异,木雅文化与众不同,从语言、农牧业的发展、宗教寺庙、建筑、歌舞、服飾等都呈现出它的特殊性。
  木雅藏戏为康定市木雅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藏戏,主要分布在康定市的折多山以西片区,包括新都桥镇、普沙绒乡、瓦泽乡、塔公乡、呷巴乡、甲根坝乡、朋布西乡、吉居乡、沙德乡、贡嘎山乡十个乡镇。木雅藏戏是木雅文化的集中体现,以说唱史诗、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寓言等作为故事情节,吸收方言、诗歌、山歌于戏剧语言,在表演上结合了本地的山歌、舞蹈、说唱、杂技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在面具、服饰、靴帽、道具中融入了本地的绘画、雕塑、工艺、装饰等技艺,古老的藏文化积淀都汇聚于木雅藏戏艺术之中。木雅藏戏藏语称为“阿吉拉姆”,它采用木雅地区的语言,大量融入当地的山歌、锅庄,形成了木雅地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藏戏流派的独特风格。
  一、历史渊源
  西藏蓝面具剧种中的江嘎尔派是木雅藏戏的起源所在,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藏历木龙年),居里寺一世活佛格桑云登在位时,寺里便组建藏戏班子,开始了藏戏演出,演员则由寺里的喇嘛担任。1909年(藏历土鸡年),格桑云登喇嘛在会见了乾宁惠远寺堪布纳卡喇嘛后,从巴塘带回了经过发展之后的降嘎冉派演唱特点,再根据木雅当地的语言特点,吸取了木雅地区部分山歌创编新的唱段,开始编演传统藏戏剧目,如《文成公主》《朗桑姑娘》等,创立了最早的“木雅居里寺僧侣藏戏团”,将每年藏历正月十六日、十七、十八三日定为藏戏演出日。后来,居里二世法海喇嘛将格桑云登编演的传统剧目加以改良和创编,并根据当地民间故事和寓言又创编了新的剧目《六长寿》《蒙人驭虎》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康定县文化馆干部程圣民又与法海喇嘛根据壁画故事、历史传说合编了《琼达和布秋》《唐东杰布》等,其中《琼达和布秋》深受人们喜爱。
  二、艺术特色
  木雅藏戏唱多说少。按照传统木雅藏戏的表演程序,一出戏通常分为三部分:一是降嘎冉(出场仪式);二是剧目(正剧);三是演出结束时的扎西学(祝愿仪式)。自格桑云登活佛之后,木雅藏戏在历代戏师、民间艺人和编导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该民间艺术形式在音乐、唱腔、伴奏、舞蹈表演等方面,已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藏戏的特有艺术风格。
  (一)音乐特色
  1.唱腔
  藏戏唱腔高亢、嘹亮、婉转,往往根据剧情的发展随时变换,节奏自由、随意,大多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没有传统戏剧中的“行当”限制。藏戏中的角色有强烈的等级观念,这与旧时期藏族生活中强烈的传统等级观念密不可分。角色的唱腔旋律要根据人物的地位、等级、性别、善恶等来进行划分和区别。
  木雅藏戏演出时边唱边说,一人演唱多人帮腔,唱腔变化多样。虽师承于西藏藏戏,但由于在道白、韵白加入了木雅语,并大量融入木雅当地山歌,木雅藏戏的唱腔已是自成一格,十分接地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现在的木雅藏戏往往用传统唱腔为基调,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加以发展和创新,富有装饰性的演唱技巧和越来越丰富的节奏旋律,将人物的成功塑造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升了演出效果。
  2.伴奏
  近几年来,木雅藏戏在音乐伴奏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古藏戏,乐器用大鼓和铙钹,乐队只打节奏,一般无主旋律伴奏。在演奏方式上,鼓有单击、双击、滚奏等演奏形式,钹则有为扣、切、旋、弹等演奏方式;改良创新后的木雅藏戏不仅增加了背景音乐,并且在乐器的使用上,除了传统的鼓、钹,还增加了竹笛、唢呐、莽号、弦胡、二胡、胫骨号,既有了节奏也有了旋律,大大增添了藏戏伴奏音乐的色彩,既增加了藏戏唱腔的表现力,又有助于演员演唱技巧的充分发挥,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听效果。
  (二)舞蹈特色
  木雅藏戏舞蹈动作舒展、优美,剧目经过长期的发展,有其相对固定的格式。
  1.跳神舞蹈
  藏戏的起源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剧本大多来自佛教故事,因此,较多的宗教祭祀舞蹈保留了下来,并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木雅藏戏中,如一些面具歌舞,他们演绎和塑造的是从神山仙湖走来的,是人但又区别于凡人的角色,既代表世人向所有的神灵祈福,又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如意。
  2.根据剧情和人物身份表演的舞蹈
  不同人物和身份有着相对固定的舞蹈身段,如国王、公主、大臣、牧民等,然而在同一剧中的同一人物,在不同情绪和不同处境时,又有一定的变化。
  3.地方性舞蹈的插入
  木雅藏族天生能歌善舞,当地的老百姓对自己当地的歌舞尤为热爱。木雅藏戏中,在一些欢快热闹的场面,如久别重逢、欢庆喜宴等或者正戏结束时,还会加入一些地方性舞蹈,比如锅庄舞、弦子舞等,是藏戏的编导们为了烘托剧情、渲染气氛特意而为。   (三)面具及舞台布景
  面具是藏戏中非常重要的演出道具,由专门的艺人负责制作。木雅藏戏的面具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板面具,由各种纸板、布料、牛羊皮毛等制作而成,底色为蓝色和湖青色,眉间用金色的日月作为装饰;另一种是立体面具,如人物、动物面具,一般用泥土、浆糊、纸、布等原料,先由浆糊一层一层粘连好,晾干后将内部的泥土撬掉,再用各种颜色画上眼、鼻、耳、牙等制作成道具,表演时戴在头上。
  传统的木雅藏戏中,舞台布景多以木雅神山、木雅草原、唐东杰布的画像为主,大都简陋。今天的木雅藏戏,在当地文化部門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下,情况已经大有改善,在各种节庆演出中,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地,在布景、灯光、道具等各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舞台效果。
  三、现状分析
  (一)传承现状
  新都桥木雅藏戏团,是木雅地区唯一一个藏戏团,也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民间藏戏演出组织。它最早创建于1979年,当时名为“康定县瓦泽业余藏戏团”。1987年正式更名为“新都桥木雅藏戏团”。
  2016年2月,木雅藏戏团团长扎西降泽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传承人,是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笔者于2016年3月,亲自走访了木雅藏戏团,据了解,现在的木雅藏戏团除了资金方面的困难,面临最大的困扰是木雅藏戏“传帮带”的问题。由于木雅藏戏是口传身授的传承形式,多数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使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遭遇尴尬。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藏戏,戏团里现有的年轻演员大都面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学习藏戏,更不要说潜心钻研了。如今,藏戏团能参加演出的只有60多人,精通藏戏的不到10人,藏戏团青黄不接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保护现状
  由于藏戏团是民间群众组织,在剧目编排、服装道具、音响布景、演员培训、演员误工补贴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演员的年龄结构也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还有学习传承的困难。鉴于木雅藏戏的杰出价值,甘孜州人民政府将木雅藏戏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文化部门已经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木雅藏戏”的保护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建立了标准化木雅藏戏项目和传承人的数据库;在州内州外的各种演出、节庆、节日搭建演出平台,还利用媒体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入报道;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木雅藏戏进行了保护,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制度。
  木雅藏戏现有的剧目有15部,传统剧目为《卓瓦桑姆》《诺桑法王》《志美更登》《文成公主》《朗桑姑娘》《苏吉尼玛》《白马文波》《邓月邓珠》;编创剧目:《国王冉玛拉》《和气四瑞》《六长寿》《蒙人驭虎》;创作剧目为《琼达和布秋》《尼玛和达娃》《唐东杰布》。
  四、结语
  木雅藏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具自身魅力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百年。我们相信,随着对木雅藏戏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各方学者和当地文化部门积极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它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血脉精魂继续延续,这朵奇艳的民间之花必将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达瓦志玛.试论木雅藏戏的艺术特点[J].四川戏剧, 2009.
  [2]刘志群.彭措顿丹.藏戏发展史综述(下)[J].西藏艺术研究,1991.
  [3]林俊华.康巴历史与文化[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
  [4]周翔飞,罗敏,阿绒呷措.川西藏区康定木雅藏戏艺术特征述略[J].四川戏剧,2008.
  [5]蔡川.康巴地区藏戏的主要特点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
  作者简介:吴静(1983—),女,汉族,讲师,四川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甘孜州民族民间音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