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鉴于当前推进经济、尤其是文化沟通与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期,翻译能力作为应用型英语类人才需求的重要一环,尤为收到重视。本篇论文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中的譯者主体性界定和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探索。在适应岗位需求变化的新阶段,诸多高校走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阶期,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有效翻译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尝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个人翻译特色,让翻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非被动乏味练习,努力构建学生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课堂教学;基础翻译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以译者作为“转化解码”的平台媒介,重新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日益加深,翻译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加深互信与有效交流的手段,是高校专业英语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一点,那就是在翻译教学中,翻译课堂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转换过程。
  一、译者主体性的界定
  在基础翻译的课程教学初期,作为教师,我们通常以课程导读的方式,更多地介绍名家和作品,作为例证和衡量规范,更为强调翻译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尤其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即忠实于原文的“原汁原味的翻译”。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即便是初学翻译的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专业2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英汉互译”课程),也是译者,都是一个个具有鲜活思维、丰富情感和自我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制定翻译方法甚至整个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这一主体性的个性因素和翻译特征,在原文、目标读者二者之间,发挥着积极的衔接与转化作用。
  二、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
  从翻译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者的角度来讲,作为初入译场的学生,其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主要体现在英语基本功不扎实,翻译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开设翻译课程的时间为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尚未牢固,尤其通过笔者调研的英语翻译期末考试的试卷情况,发现卷面成绩50分以下学生,普遍在翻译方法辨析和段落翻译题失分很多。说明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语法基础弱,句型结构和词汇量积累不够,翻译方法单一、机械,缺少翻译亮点。基本翻译过程依然为想到哪翻到哪,平时翻译训练量严重不足,翻译的整合和归纳性差,缺少流畅、稳定的高水准译文,译者主体性几乎无法发挥。
  另外,鉴于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很多岗位都隶属英语+商务营销,或翻译+涉外贸易类如学生对产品的中英双语说明书、海报、商务营销广告等通过翻译素材的实战练习后,其翻译语言的精炼程度和商务特色表述,都会有明显进步。
  三、构建译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与翻译能力具有相互覆盖性,翻译课程的学时和课程内容越鲜明,翻译实践训练的时间越长,翻译主体性才更明显,英语相关岗位适应度上才更占优势。
  (一)有效选取充主题模块的翻译素材
  课堂翻译素材的选取应灵活丰富。以翻译理论和翻译的基本技巧为主要授课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翻译课程的初衷——机械、过时的单句重复、固定的句型反复,很少涉及较常篇章的翻译素材。因此,如何满足教学改革中最为看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切实提高翻译素养,需要在英汉互译的课堂教学中适度补充主题模块的翻译内容,夯实较为全面的翻译素材驾驭能力。例如,在课程中,从耳熟能详的BBC、China Daily等国内外报纸官网或新闻报道中,摘选优质新闻题材内容,整合归纳,设置4-6学时的新闻翻译主题翻译训练。一方面,强调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不脱节;另外,通过凝练新闻标题、新闻主体的写作特点,将新闻标题翻译、评述和编译结合起来,也有效达到了学生的翻译与写作并驾齐驱、同步提升的互补效应。
  (二)积极开展互动为主的课内外实践活动
  课堂讲授与翻译操练的比例设置应尝试做到讲授少、实操多。例如在讲到典型中式菜品为例,笔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利用1课时的时间分析、归纳中国菜肴英译的日常技巧和基本规范。如翻译中采用写实性的方式,或意译法、同化法等。同时,再利用1课时,作为集中案例分享,挑选笔者日常收集到的菜品难译、错译实例,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选出小组最佳译文,与各组分享。作为教师,笔者下课前对学生的译作总结后,再加大难度,给学生留足课外翻译的空间——选取数个学校餐厅的档口,要求学生完成中英双语版的菜单一份,上交作为翻译实践考核。
  四、结语
  学生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真正学有所用的语言能力之一就是作为语际沟通的翻译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认识并强调,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者”,同时更是肩负交流的“译者”;并非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媒介,而是独立个体。作为初入译场的学生,不再扮演翻译中亦步亦趋“隐形人”的角色,才能获得更多一手的翻译乐趣和实战经验。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与对接模式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80464
  作者简介:王淼(1980-),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张红佳(198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