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语文学科的教学也被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当前语文学科的内容讲解中,教师愈发关注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情况,也尝试采用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引入扮演活动,创建合作活动,以及引入外延内容等策略,尝试基于自身的语文学科教育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建议,共同促进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扮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094-02
  【本文著录格式】林惠美.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J].课外语文,2020,19(15):94-95.
  在现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效能的课堂结构,沿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形成指向语文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实际讲解语文知识时,语文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语文学科的教育规律,把握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从而基于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逐步挖掘一条完整的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让学生基于教师的引导,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引入扮演活动,提升语言运用
  学生具有模仿人的主观意愿,这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具有密切联系,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性,只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单向的讲解,致使学生降低进行语文内容探索的积极性。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实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特性,创建角色扮演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对课本中的人物进行模仿时,主动进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范进中举》这篇清代的讽刺小说,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師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基于表面的动态形象,理解背后的讽刺意义。单调的教学模式,逐渐消耗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范进中举》这节课中的参与性也受到限制,更不用说语言能力的发展了。而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范进中举》的课本内容,进行情景剧的改编,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人物角色,促使学生对人物进行模仿和扮演,有效地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让学生在亲历主人公经历的过程中,体味文字间的情感和内涵,完成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从而逐步满足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显而易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扮演活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模拟人物对话中,逐步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创建合作活动,有效审美鉴赏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理念的进步,而教育理念的进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强调透过自身的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的成长,而现代建构主义理念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课堂结构,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位置,因此,教师也应当创建有效的方式,凸显当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合作学习活动无疑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建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发表自身观点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换,从而让学生以更宽泛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逐步提升审美鉴赏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教师能够基于合作活动的创建,有效满足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成长需要。在课堂中,教师先对自身的教学历程进行回顾,明确每个学生在审美素养上的差异,指出学生之间的不同。随后,教师将互补性作为分配组员结构的原则,合理安排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小组位置。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鉴赏。学生在小组中表述自己的鉴赏分析效果,并聆听同组中其他学生的见解,促进学生逐步打开欣赏的视野,能够从更多层面出发,提升审美鉴赏的能力。
  不难看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合作活动的有效创建,为学生搭建进行审美鉴赏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表述自身建议,收集学生见解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提出有效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突出学生在知识认知中的作用和价值。而问题是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起点,也是促使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自主思考的动力,所以,在开展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使用问题的形式,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工具,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但是,在应用问题开展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应当注重问题内容的设计,以及问题提出的时机,从而让问题发挥最大的价值,逐步满足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教师就可以将问题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工具。通过对教材中文本的分析,我们能够轻易知道小说中主要描述的故事,以及于勒叔叔的经历等,结合上述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主旨的理解,教师向学生提出“当于勒的贫富发生变化时,菲利普夫妇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作者想要揭露什么呢?”等问题,为学生进行本篇文章的解读指明方向。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理解,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并将自己思考的答案讲述给教师,使得教师逐步了解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理解效果。随后,教师也应当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在进一步思考中,实现思维的发展,提升认知本节课的质量。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基于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探究性质的问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引入外延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文字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是紧密的,文字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是文字背后的深厚内涵,同时,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中也指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观念,做文化的传承者。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基本内容时,也可以应用现代教育资源,引入外延内容,促进课堂中文化氛围的创建,从而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逐步建立文化素养。
  例如《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责任心”的重要性,指出了人对待学业和事业的态度,这与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爱岗敬业”“勤劳”等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在向学生教授本节课的内容时,教师也应当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場景,让学生透过直观的情境,感受爱岗敬业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感知。随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对《敬业与乐业》这节课的认识,谈谈自己对“爱岗敬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落实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可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的内容,向学生引入生活中的场景等外延内容,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促使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在对学生讲解语文内容时,教师引入扮演活动,创建合作活动,以及提出问题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但是,语文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不是口头上的目标,或者是一个短期的目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坚持的方向。所以,在之后教授语文内容中,教师也应当继续创建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在长久的积累中,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旭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2]张宏.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7(23).
  [3]陈辉.联系课堂内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教书育人,2017(34).
  [4]刘俊波.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6).
  [5]梁建.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