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样本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样本来源: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与护理组(延续性护理),各40例,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结果 常规组用药依从性与护理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护理组与常规组临床指标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2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指患者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据统计,城乡合计脑卒中是中国成年残疾人首要原因[1]。此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患者正常生活与生命都带来的极大威胁。目前临床认为预防是治疗此种疾病的最好措施,主要以降压治疗为主[2]。但多数患者由于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易中途放弃治疗,近些年来,家庭、社区、医院对脑卒中患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其相关护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不断被临床推广。本文作者对其临床价值进行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样本来源: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与护理组(延续性护理),各40例,常规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4岁至86岁,平均为(65.00 5.22)岁;护理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为45岁至85岁,平均为(65.00 5.23)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树立健康意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心理安慰缓解不良情绪;并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积极进行复查。对患者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面进行一定指导工作,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此基础上,护理组给予“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①创建延续护理小组:由医院部门1名主治医师、1名神经内科医生、1名护士长、2名护理人员;社区专科1名医生、1名康复治疗师、2名护士;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并建立微信交流平台。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脑卒中疾病相关治疗与护理知识培训工作,并指导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实践,共同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护理计划[3]。延续护理小组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微信交流平台,使患者家属实时掌握患者相关病情,配合护理小组完成护理工作,随时交流患者病情,探讨随访时间,也使医院、社区更加了解患者病情跟踪情况。②医院康复指导:患者入院后,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值,对其基本情况进行正确评估,详细了解患者自理能力、饮食需求、治疗需求、运动需求等情况,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适宜的护理计划。在医院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向其讲述服用药物正确方法以及重要性,使其提高用药依从性;并指导、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功能训练,详细讲解康复功能锻炼要点,并进行反复练习,加强对动作的熟悉度。③社区康复指导:患者急性期在医院进行治疗后,需转入社区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工作,由医院的主治医师与護士长对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并由护理人员与社区护士进行联系,进行档案的转接工作,详细告知社区护士有关患者情况,做到无缝交接[4]。社区护士接到患者后,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护理、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工作,对患者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并对医院内指导运动锻炼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患者具体病情变化情况应由社区护士在微信群里进行及时反馈。④家庭康复训练:患者回归家庭后,家属应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工作,陪伴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练习,多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例如,如厕、洗漱、吃饭、穿衣等,并时常鼓励患者。社区护士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病情恢复阶段,对于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一一进行解答,并告知患者家属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使其做好准备,切勿慌张,社区护士应将随访结果进行整理,并反馈到微信群里,使医院相关人员了解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详细指导后续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依从性判定标准: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患者用药依从情况,完全依从:完全遵循医嘱用药,且积极性较高。部分依从:患者基本上可遵循医嘱用药,但中途会出现忘记或者不愿用药现象。不依从:患者未遵循医嘱用药,放弃用药。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标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42分,分数高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21分~42分为重度缺损,15分~20分为中-重度缺损,5分~15分为中度缺损,1分~4分为轻度缺损,0分至3分为正常。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判定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定量表,满分100,40分以下为重度依赖;41分至60分之间为中度依赖;61分至99分之间为轻度依赖;100分为无依赖。
  运动功能评分判定标准:采取运动功能评定法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轻度运动残损:96分至99分;中度运动残损:85分至95分;明显运动残损:50分至80分;严重运动残损:50分以下,分数高低与患者运动功能残损程度成反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x2检验计数资料(用药依从性),“x±s”表示计量资料(临床指标、运动功能评分),t检验,P<0.05表示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
  护理组用药依从性(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80.00%),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护理后,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
  护理前,常规组与护理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 论
  不良生活方式会引起脑卒中疾病的发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一侧脸部、手臂、腿部感到无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对其心理、身体上都带来极大创伤[5-6]。陈妹,林秀孟,黄姱姱在“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中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干预后,延续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使医院、社区、家庭三者之间进行相互合作,对患者进行无缝隙的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效果更加显著。急性期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与首次运动指导,并叮嘱患者反复练习,加强熟悉度;病情好转后转入社区,由医院责任护士长与社区护士进行工作的交接,使工作联系更紧密;最后由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协助,并及时在微信群里进行反馈,使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时调整。为探讨其价值,作者通过分析得出:常规组用药依从性与护理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得,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价值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 琳.延续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9,(4):58-59.
  [2] 席卫娟,段亚梅,王爱平,等.院外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響[J].护理研究,2017,31(29):3760-3761.
  [3] 邹 倚.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我国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四川医学,2017,38(8):973-976.
  [4] 蔡 旭.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17):181-182.
  [5] 何彩霞,曹 晶,黄楚真,等.社区延续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8):173-175.
  [6] 蒙彩英,王艳丽.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7,38(4):651-6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