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高校传媒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媒介传播模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变得势在必行,媒体融合新时代已经来临。高校传媒教育也要尽快作出变革,主动适应传媒环境变化,为社会输送更多新型传媒人才。本文将简述新时期传媒人才面临的新要求,然后分析了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新时期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传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5
  我国在进入信息消费时代后,媒介融合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全媒体时代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媒体在政府与市场导向下的必然选择。在传媒新的变化趋势下,高校传媒教育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传媒人才培养上有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在传媒教育中应该结合传媒业的变化,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到新的媒介环境下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优化传媒专业课程设置,更应该调整传媒教育内容,才能推动高校传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新时期传媒人才面临的新要求
  1.1 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传媒工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向社会传递信息,收集受众的意见,及时更新新闻信息等。当代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融媒体在不断改革创新,人们的权利逐渐增加,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获取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这给传媒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傳媒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在工作的过程中有较强的政治能力以及敏感性。第二,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传媒工作者要遵纪守法,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公平公正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过硬,对大众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1.2 掌握多学科知识
  网络多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大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能够利用新媒体传播身边发生的新闻,这让传媒工作者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2]结合当前传媒单位在人才上的要求可知,其并非仅招收专业对口的学生,经济学、法学和历史学等专业的学生也将被考虑在内。这要求传媒人员学习与积累多学科知识,这样未来在传媒岗位上面对新闻消息时才能第一时间通过细致筛选找出价值较高的内容,并通过专业的处理,挖掘信息背后隐藏的内容,保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满足他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1.3 增强跨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对国际市场有更强的依赖性,我国与其他国家也有了更密切的联系,在高校传媒教育方面,也要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确保每个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得到提升。[3]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将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获取消息,有效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这样人们既能够关注国内时事,也能够了解国际新闻,互联网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人员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习惯,不断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这样才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际文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对国际时事的报道也更加全面、公正与客观。[4]
  1.4 树立媒介融合意识
  媒介融合后,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终端与网络,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信息。进入融媒体时代,高校传媒专业也要适时作出改变,保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传媒人才,不是让传媒人员身兼数职,而是应该具备较强的媒介融合意识,可以有效使用采、编、录、传多设备。[5]在面对新闻信息时,传媒工作者能够借助电视、报纸等渠道,以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方式呈现新闻信息,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新闻,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2 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
  2.1 专业定位过于单一
  国内高校传媒教育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滞后性,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创新,仅仅为传统传媒教育。对高校传媒专业来说,长期以来以培养纸媒人才为主,如报社记者、编辑人员等,而新媒体相关的人才培养则略显不足,这样高校传媒教育改革将面临巨大的阻碍。[6]此外,一些高校在传媒教育改革过程中也认识到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并增加资金投入用于改革,然而由于无法跟上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脚步,导致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病,难以真正达到社会要求。
  2.2 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
  长期以来,高校传媒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反映在以下几点:第一,传媒专业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7]第二,教学方法显得过于落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尤其是在传媒教育中,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机会。进入全媒体时代以后,传媒人才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既要学好传媒理论知识,对各项多媒体也要能够熟练运用。但如果缺乏实践训练,就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开设传媒专业的时候,也打造了多媒体实验室、平面媒体设计室等,不过因为缺乏系统、全面的讲解,学生很难熟练操作各种先进的设备,在先进设备软件技术应用上存在难度。[8]
  2.3 课程体系交叉不足
  由于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非常单一,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密切,无法体现学科交叉性特点,其中很多内容非常落后,也无法跟上当前传媒行业发展的脚步。很多高校开设的传媒专业课程与新闻学、新闻传播等差不多,尤其是理论教学差异不大。[9]在高校传媒专业课程中,文化产业课程为重点,属于一个热门课程,然而其中人文教育等课程内容较少,主要包括历史、考古、建筑、文化保护等,也进一步反映了高校传媒教育课程交叉的欠缺。
  2.4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在传媒教育人才培训体系上不够完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同小异,尤其是不重视对传媒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固定不变,为传媒专业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我国高校传媒教育发展仅仅是简单地将传媒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导致传媒专业的学生很难跟上媒介发展的脚步。部分高校在设置传媒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大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传媒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很少关注传媒专业学生在心理与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传媒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顺利就业,也无法有效激发他们的媒体创作热情,无法为我国传媒行业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2.5 缺乏双师型与跨媒体师资
  在高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现有教育体制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很多高校出于办学质量的考虑,对传媒专业教师学历要求不断提升。然而,对高校已有的传媒专业教师来说,不仅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也未掌握扎实的跨学科知识,这样很难真正达到当前高校传媒教育的要求。[10]传媒专业教师能力的欠缺将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不利因素。很多高校也聘请了国内优秀主持人,如崔永元等,然而受到教师任聘体制的影响,基本上为高校向名人“借势”,未能形成完善的专家名人引入高校的管理机制。
  3 新时期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路径
  3.1 顺应媒介融合,明确培养目标
  对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需要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在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跨媒体能力,更需要在面对新闻事件后可以整理形成文字稿件,并将新闻发布在网络上,制作成相应的视频材料等。[11]传媒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在岗位上积极与他人合作,掌握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高校必须对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出适当的改变。第一,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需要提升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坚定,不断增强责任感,严格恪守职业道德。第二,高校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媒介融合”提出的相关要求,不仅要为传媒人才传授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增强传媒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加强创新力等培养,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样高校传媒专业教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的传媒人才。高校传媒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转变以往落后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媒介融合为传媒人才提出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变化,让传媒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当然,高校也要在传媒专业上作出准确定位,了解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灵活确定传媒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要考虑到实际条件,保证开设的传媒专业与社会要求相符。
  3.2 完善传媒课程体系
  进入全媒体时代后,传媒专业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这也加快了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必须适当增加与媒体融合有关的课程。在媒体融合浪潮下,高校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传媒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了解与学习历史、人文、地理和经济等知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传媒人才。[12]当然,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关注传媒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实际生活特点,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加强创新,促使学生在面对通识课程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懂得要想成为优秀的传媒人,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历史感与使命感。此外,要发挥现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实验课程模式。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在以往专业上作出调整,保证实验课程划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让新闻、影视、编导等传媒专业实验课程实现有机整合。高校在传媒教育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各传媒专业实验课程实现交叉,这样才能提升传媒教育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3.3 构建校内实战平台
  为了提升传媒教育水平,高校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设置实验室等方式,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从实际工作来看,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需要大量的投资,教学时利用率不高,难以提升教学效果。[13]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打造了传媒专业校内实战型平台,如浙江传媒学院打造出了传媒学院实验广播电视台,其节目内容包括《大学讲坛》《大学城新闻》《校园访谈》《E-channle》和《青春影像》等。由传媒专业教师完成节目的策划、拍摄、编辑和播放等工作,同时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出谋划策,既保证了节目播出质量,也让学生熟悉了节目制作流程,巩固了所学知识。此外,浙江传媒学院也积极和社会栏目展开合作,如通过与浙江卫视的联系,在学校演播厅进行《我爱记歌词》等节目录制工作,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既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发挥校内实战型平台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目的。高校要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作用,在与社会媒体合作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氛围,便于学生熟悉电视台的工作情况。要想制作高质量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所有的步骤,学生亲身参与节目制作,感受到其中的严格性和残酷性,并充分了解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了解各种媒体的特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4 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介存在形式、信息传播方式、媒体间的运营模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等发生了变革。但高校传媒教育很难真正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普遍出现了报考热和就业难等情况,对此,高校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进入传媒行业,有能力开展传媒工作。这要求高校在学科研究上充分考虑到传媒行业需求,将传媒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在传媒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与传媒业加强联系,充分掌握现阶段传媒业的最新动态,如各媒体合作模式、传媒单位经营体制等。[14]高校应该与传媒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广泛合作,从而了解传媒行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并获取真实、完整的数据资料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高校专家可以只提供技术指导,保证媒体节目制作质量得到提升,能够融入创新的元素;针对传媒行业发展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能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形成经验与资料总结。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将双方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互补优势,这样能够为企业补充传媒人才,高校也能保证传媒教育质量,达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目的,进一步缩小传媒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3.5 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对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为全媒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所谓双师型教师,即跨专业、跨媒体的高水平教師,这对高校传媒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求传媒专业教师加强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加快自身转型与提升的步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教师教授的传媒专业知识与时代发展脱节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传媒专业教育要打破这个不利局面,就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外出学习深造,不断提升传媒专业教师课堂讲授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此外,传媒行业与多个学科联系非常密切,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中,要将校内已有教师资源进行转化互补,促使教师研究能力不断提升,从整体上保证教师团队素质得到优化。[15]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学生能够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开阔自身视野,或者是高校聘请业界优秀的人士为传媒专业学生讲授,介绍实际案例等,让学生对当前传媒市场的动态认知变得更加丰富。   4 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高校传媒教育的改革步伐。对此,高校要结合形势要求,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对传媒专业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作出调整,保证培养一批素质高、适应力强的传媒人才。而高校也要结合融媒体特点,既要优化传媒教育目标,也要引入更多的优秀教师,才能保证传媒教育水平的提升,保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蒙蒙.全媒体生态视阈下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研究,2019,42(06):34-38.
  [2] 张弛.慕课在高校传媒教学中的课程建设和应用[J].记者摇篮,2019(11):12-13.
  [3] 李姗姗.融媒语境下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传媒论坛,2019,2(20):92-93.
  [4] 张恒山.媒介融合业态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19(10):132-133.
  [5] 王妍.现代化高校传媒教育的探索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40-241.
  [6] 王婷.高校传媒教育发展危机与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传媒,2019(07):85-87.
  [7] 彭翠,彭焕萍,黄斌.傾听与变革:关于普通高校传媒教育的再思考[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89-92.
  [8] 刘峰.移动互联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究[J].传媒,2016(22):68-69.
  [9] 杨松松.新媒体传播形式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J].新闻传播,2018(20):40-41.
  [10] 孙凯华.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模式探究[J].新闻世界,2018(05):80-82.
  [11] 何海翔.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7(06):131-134.
  [12] 孙喜杰.“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发展之路[J].文教资料,2016(25):153-154.
  [13] 王娟.地方高校传媒教育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14] 黄伟.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夏梦娇(1990—),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美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