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应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本文以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为研究主线,从先识器而后文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爱与奉献三个角度的音乐教育思想出发,探讨李叔同“人格教育”“主体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高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44-02
  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我国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开拓者之一。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强调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要求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高校作为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将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高校音乐教育充分结合,不仅可以传承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提高高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开创一种注重学习、人才、性格等综合性培养的音乐教育新模式,对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极其重要。
  一、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与民国时期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民国时期的全国性教育改革强调以教育理论促进教育实践发展,这也是民国时期教育独特性和教育思想实践性的主要来源。与民国时期教育相比,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并不认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及社会功能,而李叔同坚持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其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音乐接受者的音乐鉴别能力及艺术素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提高音乐接受者音乐知识及音乐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音乐接受者的道德、修养、人格等素质,以育人推动学艺,以音乐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先识器而后文艺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先识器而后文艺”,其源于孔子《论语》中的“士先识器,而后文艺”。“识器”强调学习者气度修养和见识的培养,“文艺”则强调学习者文学与艺术思想的学习与提升,即知识接受者要以气度修养和见识的培养来促进文学艺术的创作。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得益于其教育背景及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其强调美育、德育及人格教育优于知识接受,即音乐学习过程中德育、美育比知识及技能获取更重要。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娱乐表现形式,其承载着深度的社会教育功能,音乐接受者应打破传统意义上音乐的娱乐功能,进一步挖掘、提炼其深层次的育人功能,李叔同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思想,使其音乐不仅可以向音乐接受者传递音乐艺术形式的魅力,还可以陶冶音乐接受者的道德情操,启发智慧和道德教化,其教导学生应先做一个有品德、有修养、有信仰、有爱国精神的人,要以意识形态学习促进音乐理论与音乐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李叔同在音乐教育中始终强调“以生为本”,其坚持在音乐教学形式、音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音乐学习的第一位,并严格要求学生拍子或指法不得有偏差和失误,真正实现学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掌握所有的音乐理论方法与音乐实践示例。其以赏识学生的音乐才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以期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地位。
  李叔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真实情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易学的歌曲,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加深对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扩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接受面,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主张以学生的自身水平和潛力不同实施不同教学,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因材施教”在当代教育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其强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容量吻合。
  (三)爱与奉献
  首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追求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正是得益于这种教学理念,他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不仅具有高尚的音乐理论文化修养,还兼顾做人、爱国等个人魅力的培养。李叔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强调“宁可生,不可滑,生可以练,滑最难医”的教育原则,即音乐学习不能追求速度,应以慢速重复学习为主,通过不断学习,提升音乐理论的层次以及音乐乐感的境界。音乐学习初始阶段应以琴和之,加强音准的训练及音乐节奏、演唱气息的控制与掌握,待音乐理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琴则可用,也可不用。
  其次,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还贯彻“爱国奉献”的高尚思想,强调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题等,必须要附加爱国奉献的思想,要以爱国奉献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以此参与社会变革的实践,实现“为祖国奋起,为祖国战斗”。
  二、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其“先器识而后文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爱与奉献”等音乐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核心基础,开拓了以“爱与奉献”的民族主义精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先器识而后文艺”的音乐教育途径。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理论的拓展贡献了力量,也开启了中国新式音乐教育,为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及技术指导。
  (一)“人格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1.人格教育理念。
  “人格教育”源于希腊语的Persona,理论含义是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不同表现及人类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李叔同音乐思想中的“人格教育”指的是,李叔同对学生不仅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人与人之间尊重、高尚的品格及独特的个性。李叔同强调,音乐教学过程中人格培养比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无人格的音乐创作不能称之为“音乐”,仅能将其作为一项音乐技能,只有具有高尚人格和品德的人创作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李叔同人格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严谨认真、质朴大方、稳重善良、慈悲睿智”,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人格塑造,音乐教育正是人格魅力塑造的有力手段之一。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向社会大众传递美的享受、美的体验和美的教育。音乐教育以情感、美感、德育以及智育教育为主,借助音乐作品的无形动力和深层次影响力,给社会大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触动,综合培养音乐接受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和审美力,以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促进音乐接受者人格的健全。虽然音乐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未重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未给予基本的尊重,造成音乐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无法有效发挥,阻碍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2.人格教育体现。
  “先识器而后文艺”是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其认为音乐教育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理念。虽然音乐训练演奏技巧、音乐演唱技巧对高校音乐教育比较重要,但学生的技术技巧不能作为评判其学习成果好坏的标准,学生人格、品德的培养与提升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学习音乐技术只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间接目的,音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对学生品德、人格的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引导树立高尚的人格理想和道德情操,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强调对学生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态度、美学素养的培养,德育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人文修养的培养,由此可知,美育、德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若发挥好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不仅可以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高校教育作为提升全民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以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指导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音乐理论与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主体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1.学生主体。
  李叔同主张“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言语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氛围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其性格、能力、教养、兴趣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差异,密切注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学习状态,因材施教开展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过程,以自主学习促进对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导,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勇敢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主观扩展音乐知识领域,真正实现高校音乐课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2.因材施教。
  李叔同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潜力作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标准,因材施教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尊重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信心不断增强,实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因材施教中的“教”强调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即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调整音乐教育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向,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教师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学生的隐性学习潜力转变为显性的实际能力。因材施教中的“材”强调高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作业布置、教学素材选取、教学环境模拟等。
  运用李叔同提出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音乐教育思想,实施个性化和能动化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与特长,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李叔同主张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同等性,对于提升音乐教育的社会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以李叔同音乐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为研究主线,从人格教育、主体教育两个维度探讨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强调音乐教育不仅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高尚的品格及独特的个性,且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主观扩展音乐知识领域,真正实现高校音乐课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音乐教育学》(2019XKCSZ14);池州学院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池州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课程探究与教学实践”(2019XJYXM33)。
  作者简介:包可方(1991-),女,安徽铜陵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与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熊朝霞.浅谈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
  [2]江盈盈.李叔同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思想探讨[J].海峡教育研究,2016,(1).
  [3]沈艺抒.浅谈我对李叔同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