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化”专项治理背景下的入学准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凝骏

  一、入学准备现状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五大治理任务,具体包括:1.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2.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3.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4.解决教师资质能力不合格问题。5.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公办幼儿园严格执行要求,不在幼儿园内进行任何涉及“小学化”的活动内容。但与此同时大班的“空巢现象”也正在发生。到了下午,会有许多孩子提早放学去参加课外兴趣班,学习的内容大多涉及“小学化”内容。教育局的政策成为了幼儿园内的减负而并非孩子真正的减负,家长为孩子课外增负的矛盾现象如今格外突出。
  二、问题产生原因
  幼儿园为入学准备所做的工作不少,从《学习活动》中的《我要上小学主题》,到参观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再到发展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地项目化学习。但为何许多家长都会提及这样一个观点:“公办幼儿园是什么都不能教的,所以我们要在外面学习更多的东西。”这也是近些年来许多家长更推崇收费是公办幼儿园十倍的民办幼儿园,觉得虽然学费贵了,但是不用课外去学了,更省心。幼儿园着重培养的是孩子的核心素养,以及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如学会计算、识字这样的成果来得显性,所以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什么也没有学。家长们其实都是非常注重学习结果的,但幼儿园培养的成果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过程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所以家长能够参与和看到的非常之少。家长会产生“公办幼儿园什么都不学的误区”是因为对于“入学准备”的狭隘定义为了知识储备。家长认为的“入学准备”是有显性结果的学习,而幼儿园正在进行的是隐性过程中的学习。
  三、入学准备建议
  1.从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为终身学习而做准备
  明确“为什么准备”,转变幼儿园教育与家长的观念。
  首先需要解决现有入学准备中的观念误区,客观看待知识技能类的入学准备,消除幼儿园和家庭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幼儿园不教,导致家长课外盲目地学习。就像“水龙头理论”中提到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主要是在课外以及假期时间日积月累产生的。而减少学校内的学习内容相当于关闭了“水龙头”,削弱了学校促进教育均等的功能,加剧了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这让处于低阶层的家庭更加焦虑,只能通过更多的补习班来缩小差距。
  教多少,怎么教是无迹可寻的吗?其实不是,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有多条关于“一般基础知识”的目标:在语言领域的“阅读与书写准备中”有“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的意义”,“会正确地写自己地名字”。在科学领域的“感知和理解数、量以及数量关系”中有“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师对于教多少,怎么教如果把握好,其实并不涉及“小学化”的超前知识学习。
  其次明确终身学习的理念。学前阶段的入学准备不是狭隘地为了升入理想小学的准备,也不是为了未来高考的准备,而是为了终身发展而做的准备。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今天孩子们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很可能已经是未来被淘汰的无用的技能。真正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是学习习惯、品质、态度的培养。但家长的教育观念变化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教育大环境的支持。毕竟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2.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构筑多方准备的生态系统
  明确“谁来准备”,入学准备不止是儿童个体的准备,更是社会、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参与的过程。
  3.从主观评定到客观指标,明确入学准备的评价标准
  明确“如何准备”,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让入学准备具体可行。
  对于被禁止的“小学化”学习内容的定义是模糊的,何为“超前知识的学习”?家长和老师都不清楚。定义“超前”的前提一定是有公认的“适中”的标准。现有的标准是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首先《指南》编写目的旨在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并未提及幼小衔接领域。从分类来说,《指南》按照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其中只提到发展目标,并未提及评价指标。是否完成其中5-6岁的目标就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呢?显然不够,所以《指南》不能算有效的入学准备评价标准。从教育理念来说,近年来盛行的观念比如“学习故事”等对于幼儿都是以发现其闪光点为主,对幼儿进行客观评价并不被提倡。最后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创新意识等因素往往因为没有显性的成果,没有固定的培养方法,以及培养过程漫长而难以融入到评价指标中。所以入学准备阶段的评价指标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是空白。如果家长认可的是如同计算、识字这样评价显性化的知识技能类的入学准备,我们为何不能让情感态度方面的准备加入评价标准,也让它显性化具体化,让家长看得到、看得懂,知道哪些准备是必要的,哪些是超前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行为。
  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研发的入学准备评估工具(the Brief Early Skills and Support Index),由教師对行为适应、认知发展、日常生存技能、家庭支持四大内容及30个指标进行评定。澳大利亚改编加拿大早期发展指数,建构“儿童早期发展工具(Australian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 AEDI)”监测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社会性、情绪情感、语言和认知、沟通技能与常识五方面入学准备。我国教育部门可以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搭建入学准备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入学准备发展动态和影响机制,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决策。这些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从环境多元系统理论来看,影响了外环境(幼儿园、小学、家长)、微环境(幼儿园本身)的其实是宏环境,也就是我国的教育文化、教育制度。只有“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功利价值观去除后,孩子的入学准备工作才能真正健康有效地开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9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