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生态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农场作为农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实施载体,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可持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在回顾了我国生态农场3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新的市场环境,提出我国生态农场信息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的“四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场;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5-0104-04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Farm Development in China
   LIAO Jiang-wei,TAN Yi-min,WANG Yi-fan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PRC)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implementation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ecological farm is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ubject composed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technology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y and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circulation, regeneration and diversity”. Developing ecological farm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and strategic choice for China’s future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of ecological farm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arm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new market demand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fou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nformatization, branding, multi-fun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farms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farm;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question; prospect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效益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肆意开荒、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地力下降、森林破坏等,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2]。日益凸显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让农业转型发展刻不容缓。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批远见卓识的学者根据当时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提倡运用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念——生态农业来谋划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生态农场便是随着生态农业而同步出现的实践方式。经过近40 a的发展,我国生态农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且对于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和生态问题来说,生态农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1 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型农业、农业工业化以及正在进行的农业生态化4种发展形态[3]。“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叶谦吉教授于1982年发表的“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中最早提出的,但是普遍认为我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实践可追溯到建国之初的国营农场[4],并且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根据计划经济原则进行的国营农场建设实践。即使当时并不存在“生态”“生态农场”等理念,但是全国各地许多农场在实践过程中,也都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有关生态学的技术和原理运用其中,例如实行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物养池甚至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原理和方法[5]。在南方,建于1957年的江西红星垦殖场按照“地种草养牛—牛粪养地—牛产奶—奶加工”的生态循环链,很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典型的“生态农场”[6]。在北方,这一时期通过国营农场建设将黑龙江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如今的“北大仓”,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通过建立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国营农场,为新疆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此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的推行,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外,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水土流失、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与方法成为必然选择。   基于上述背景,我国从改造国营农场和建设生态农场2个方向进行探索。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在这一文件的推动下,我国的家庭农场,包括家庭生态农场都有了一定发展。另一方面,1982年上海交通大学接受国家任务开展“模拟生物圈建立新型生产和环境调控体系”的研究,通过应用新型维生素添加剂、无土栽培技术、料渣加工成新饲料、电控挤奶器等新型技术对上海东风农场进行生态农场化的设计和改造,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积极影响[7]。
  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大力提倡发展家庭生态农场 [8]。21世纪以来,家庭农场一词多次出现在政府各类文件中,并且作为一种新型土地经营主体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和兴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政府将发展家庭生态农场作为发展乡村产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极大促进了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体系、管理制度、服务机制及法律保障等各方面进行总体部署,为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给予了制度保障。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进入农业农村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60万家,比2013年增长4倍以上,这其中还不包括部分未进行认证登记但属于(或接近)家庭生态农场的数量[9]。
  2 当前生态农场存在的问题
  李文华院士认为中国生态农业经过40 a的实践和发展,在理论体系、运营模式、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了成效显著的不同层面生态农业建设试点,但是也存在忽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缺乏品牌化推广和市场化引导,生产没有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等问题[10]。相对于国内生态农场,黄国勤[11]认为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因此,他提出当前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乔玉辉等[12]以我国东部15省市的468家生态农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生态农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发展前景和势头都十分良好,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导。从当前我国生态农场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2.1 种养循环结合比例低,生态化技术水平不高
  种养结合是生态农场的重要特征,是形成農场生态循环的重要途径。但是受传统农业思想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分离,朝着各自独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就无法实现废物循环利用,也给农村环境带来挑战[13]。当前我国种养结合生态农场占比约为30%,单一的种植生态农场占比超过50%。较低的种养结合比例还远远达不到生态农场的发展要求[12]。
  另外,对于一些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的生物技术,如配置林带或是花带、释放天敌、引进豆科作物间套作、沼液或沼渣使用等,在农场的采用率不足25%,这也使得许多农场管理者在面对生态农场由于少用或不用化肥和农药带来的产量降低、病虫害增多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农场经营者对于生态技术运用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生态农场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指导。
  2.2 农产品销售难,营销模式单一
  一方面,由于投入成本较高,生态农场产品销售价格相对于普通农产品高,但没有认可度强、诚信度高的品牌作为支撑,使得较高价格的农场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在同样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售价更低的普通农产品[14]。另一方面,许多生态农场缺乏对产业链下游产品的挖掘,产业链很短,难以体现产品的附加值,而多是以较贵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出售,销售量和经济效益都十分不理想。此外,生态农场销售渠道、营销模式都较单一,缺乏专业的生态农产品展销平台,也未能充分利用线上销售APP、线下销售门店网络等多种销售渠道和异业联盟等营销方式,仅仅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开拓,难以打开市场解决自身的销售问题。而在此情况下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维持运营,不能实现生态农场产品的优质优价。
  2.3 生态农场功能单一,三次产业融合度低
  当前多数经营者仅仅考虑了生态农场的农业生产功能,主要通过售卖农产品获得经济效益,收益渠道单一。生态农场作为中国近万年农业文明在当代的一种实现形式,不同地区生态农场也成为当地民族文化和区域特色的载体,其本身及其农产品都富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这些资源不仅能体现生态农场对农业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功能,还能通过观光、研学、采摘等多种形式创造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但是,目前80%的生态农场仅仅以售卖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农场经营者难以突破单一狭隘的思想限制,运用全局性综合性的眼光全方位谋划考虑生态农场可能具有的多种服务功能,例如:农场+体验、农场+餐饮、农场+民宿、农场+采摘旅游等。生态农场在布局谋划中缺乏对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经营模式的考虑也就使得三次产业融合度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2.4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态农场的经营与管理涉及一些专业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运用,而大部分农场经营者学历水平在高中及以下[15],懂农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在基层农场少之又少。专业素质不高的农场管理人员很难把握农场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前期不能对农产品的结构做出合理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做好农作物的病虫害预防,病虫害发生后又不能有效治疗。缺乏专业的人才使得农场在经营过程中只重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等问题。
  3 我国生态农场发展方向
  在大力提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当前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一系列的瓶颈和问题,在信息化社会和新的市场环境下,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除了充分运用现代生态技术外,我国生态农业应朝着“四化”道路的方向发展,即:信息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   3.1 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和行业变革。“互联网+”技术在生态农场的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通过信息的高效流动能拓宽销售渠道,降低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农业”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加强生态农场的物联网建设以及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生态农业专家系统、智慧农业体系和生态农产品的可追溯能力建设,推行二维码、射频码等技术应用,使生态农场安全生产全程实现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和可视化管理。
  在销售过程中,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积极拓宽思路,通过利用已有电商平台或自主建立网络平台,学习新知识,宣传和销售自己的农场产品,略过中间商直接面对消费者,在增加产品销量的同时亦可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例如,运用互联网进行会员制、O2O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CAS模式(社区支持农业)等多种营销模式的创新。此外,有条件的农场也可充分利用网络市场,建立自己的网络配送体系,发展农产品的电商直供、净菜配送、半成品配送等新兴业态,迎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顾客对农产品的需求,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3.2 品牌化发展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持续演进,对新层次的健康和美好生活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现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类别上,比如进口农产品和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产品明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16]。
  品牌是信誉、信用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记忆产品质量、产品特征的标志。缺乏品牌规划使得生态农场产品的质量认可度不高,难以实现优质优价,难以建立诚信度,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场经营者要实现农产品本身质量和品牌建设两手抓,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GAP认证等农产品质量认证,争取产品列入国家“三品一标”名单的同时,提高生态农场品牌化经营意识,学习品牌化经营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化推广,最终塑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农场品牌,才能提高综合溢价收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生态农场经营者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品牌申报、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品牌运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品牌经营意识,树立品牌经营的法制观念。在品牌推广和宣传方面,结合农场顾客的消费习惯,借助电商、微商、社交平台等推广工具开展品牌营销。也可以借助政府乡村振兴平台或是与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筹划建设乡村振兴机构,利用平台和科研院所在品牌化经营方面的设计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等特长,开展生态农场品牌化经营探索,借力营销。
  3.3 多功能化发展方向
  过去农业主要以食物生产和原材料供给的功能来满足城市和乡村的生活需要,而在全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村乡土文化面临边缘化的今天,农业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和文化等复合功能发展。
  生态农场是一种运用生态技术集种植养殖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农业主体,除了能提供各类农业产品外,其具备的其他服务功能也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例如,通过农田生态系统可以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蓄洪水、净化环境,稻鱼共生系统的固碳释氧、营养物质保持、病虫害防治、水量调节等功能[17]。同时,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对环境造成较低的影响也是生态农场生态功能的体现。生态农场作为中国农业在当代的实施载体,能传承和发扬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和乡土文化,这是其文化功能所在。此外,生态农场经营者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城市所稀缺的生产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采摘、体验、观光、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充分发挥生态农场的旅游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将生态农场建设作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的,实现了生态农场的政治功能。
  3.4 综合化发展方向
  生态农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生产率,而我国由于受古代精耕细作的小农思想影响,往往追求单一农作物的精细种植,造成我国农场种养结合的比例低,而单一的种植农场或是养殖农场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这种单一性思想也使得多数农场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未进行深加工,产业链较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生态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场的综合化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综合化和业态综合化2个方面。生产综合化主要通过种养结合和产业链延伸来实现,种养匹配决定着农场能不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一个优化的种养结构不仅能够减少农场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拓宽了农场中的食物链和生物链,增强了农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也是评价生态农场生态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能改变仅仅进行初级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弊端,大幅增加附加值。多种产品的生产,丰富了农场的收益来源,也增强了生态农场的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业态综合化即整合农场种植养殖、生态环境等各类资源,以观光、体验、采摘、民宿等多种业态综合的方式适当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延伸,第三产业为补充,最终实现农场的三产融合。当下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而生态农场除了具备一般性的乡村旅游资源外,其集中式的种植养殖方式、生态技术运用等特点都能成为旅游资源。通过建设乡村度假农庄、亲子体验中心、户外研学基地、采摘基地等多种形式,不仅能促进农场三产融合发展,同时也可为农场增加额外收益。
  4 结 语
  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资源逐渐枯竭的大背景下,发展生态农场成为各国农业生态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农场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营农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生态农场”的概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技术应用、产业融合、成本收益、销售途径及专业人才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而信息技术不断冲击传统行业,市场环境也在不断革新,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应当立足产品质量,迎合市场需求主动创新,朝着信息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生态农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春艳.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综述[J]. 农业经济,2016(10):14-16.
  [2] 冀 旭.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J]. 北京农业,2014(3):228-229.
  [3] 骆世明. 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4] 韩朝华. 新中国国营农场的缘起及其制度特点[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6(1):23-38.
  [5] 陈 鹏,陈鹏飞. 生态学原理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408-411.
  [6] 李 安. 江西牛奶产量最大的基地之一——江西垦殖场[J]. 中国奶牛,1989(5):2.
  [7] 朱章玉,俞佩金,李道棠,等. 生态农场初步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3):26-28.
  [8] 黄宗智.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 开放时代,2014(2):176-194.
  [9] 王丽霞,常 伟. 我国家庭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差异[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20-31.
  [10]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 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11] 黄国勤. 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J]. 农学学报,2019,9(4):95-100.
  [12] 乔玉辉,甄华杨,徐志宇,等. 我國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2):206-211.
  [13] 顾晓峰. 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4] 冯彦敏,赵海波. 社区支持农业(CSA)——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绿色之路[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5):67-72.
  [15] 王贻术.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16] 余子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台州家庭农场品牌化经营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29(10):156, 158.
  [17] 李文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焕裕)
  收稿日期:2020-3-02
  作者简介:廖江威(1994—),男,湖南衡东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通信作者:谭益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3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