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淑婧

  摘 要:高等教育是教育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社会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存在的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实践培训机制、缺乏针对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与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能力;培训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于按照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职业技能型这几种模式办学的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贯彻全新办学理念的高校,它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上。因此,其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都应有自身的规则和独特的要求,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还有待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能力提升尤为关键。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完成了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但是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却仍然延续传统的要求和标准,一味去强调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忽视了在教师实践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重视不够、要求不高、投入不足、质量低下、措施无力等问题。而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在上岗培训、职业资格、业务评估和聘任方面都有系统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理念。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应充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根据自身的类型定位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实践能力,这也是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调查研究,了解了各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体现在招聘过程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和学校日常的制度建设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在青年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主要考查教师的专业知识、逻辑及语言表达能力,而对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没有建立健全有关提高青年教师实踐教学能力的培养制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是保障教师能够主动接受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校外实践工作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及配套的教师校外实践考核制度。
  (二)缺乏有效的实践培训机制
  通过对河南省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实践培训情况调查可以发现,近三年只有19%的专职教师在企业连续一年或一年以上从事本业,在相关企业或行业进行挂职或实习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参加校内外实践技能比赛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6%,每年“双师型”教师培训投入经费仅占教师继续教育支出的20%。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缺乏针对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目前,河南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专业都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合作企业相关岗位上任职一年以上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18%,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人数仅占专任教师的4%,主持过企业项目研究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3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校企合作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联效果不是很显著。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一,现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是由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转型而来的,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第二,师资总量不足。前几年,高校的普通扩招使得师资缺乏,加之高校编制管理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师生的比率都远超教育部规定的1∶18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无法得到保证。第三,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高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数来源于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缺少基层生产实践经历,缺乏实践技能。第四,教育观念落后。多数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还未转变观念,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第一,缺乏系统的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与规划,尽管部分应用型院校已经建立了师资培训机制,但大多数都是偏向理论教育,对实践有所忽视,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第二,大部分高校采用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去参加企业的实践锻炼,但对此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第三,部分教师对于开展实践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他们对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法没有正确的认识。第四,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还有科研任务的压力,难以保证有效参与实践培训。
  (三)校企合作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联度不大
  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更倾向于让学生去实地学习,而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仍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在理论教学研究上,认为只有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且将理论加以更深层次的研究才是本职工作。因此大部分高校教师仍侧重于理论教学,不愿走入企业内部与学生共同投入实践,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效地融合,从而造成学生实践技能掌握不足。企业和高校应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解决当前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利用高校教师对所属职工开展专业培训,同时高校也可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两者并没有做到合理有效的融合,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职业修养,培养工匠精神
  提高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青年教师招聘过程中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拓宽高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更加注重其实践能力。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总体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多角度地引进人员,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加强教师的职业修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也能够深入企业内部和学生一起操作实践,以育人为己任。高校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教育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善于思考,做好专业工作,增强职业稳定性。
  (二)健全考核体系,激励自我提升
  为解决当前实践培训制度不健全、投入不足等问题,高校需要進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改革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设定考核标准,按照考核等级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在教师科研项目申请评估过程中重视应用型研究,同时建立关于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评价反向促进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其次,增加与实践能力相关的在职培训投入。在职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这样不仅能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更能开阔高校教师视野,让其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还要为积极进行校外实践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表彰有实践成果的教师,通过将教师每学期调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全校教师参与实践能力建设的主动性。最后,强化实践培训措施。高校可鼓励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外部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的方式,教师能够不断优化自身知识与实践工作的匹配程度,从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对寒暑假期间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也可予以一定的奖励。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学校可以通过联系外部企业和集团下属的其他产业共同建立院校企业集团,通过开展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鼓励教师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和教师签署长期工作合同为教师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机会,同时增加教师在校的服务期限。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科研合作、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和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构筑适合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其次,加强技术合作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可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高校可通过政策导向,如资金鼓励、晋级晋升等,鼓励教师去企业从事项目与研发工作。最后,要做好协调工作。高校和企业为教师提供必要条件,做好相关的服务协调工作。
  参考文献:
  [1]韦文联,谢传会.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改实践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干问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3]汪贤泽.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9,(3).
  责编:若 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