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识字教学有“情”味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蓓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当前,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呈现识字量大,识字方式枯燥,学生识字兴趣不足等问题。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在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后,收效甚微。
  【关键词】识字教学  写作基础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49-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回首自己执教的一堂二年级语文公开课——《绿色的和灰色的》,我在反复试教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课堂效果的呈现,我从单一的、割裂的、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学会用丰富的识字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案例描述】
  《绿色的和灰色的》是一首儿童诗,语言浅显,充满童趣。这也是一首叙事诗,诗歌里蕴藏着有趣的童话故事。本课,我共执教了三次,下面我主要以其中一个段落——“有只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等候着小兔经过这里。”来展示我对识字教学研究的嬗变过程。
  第一次执教:不知“情”何时起
  师:这时,谁来了?
  生:狐狸。
  师:狐狸怎么做的?
  生:躲进草丛。
  师:什么叫“躲进草丛”?
  生1:就是在草丛里。
  生2:站在草丛里。
  生3:蹲在草丛里。
  师:“躲进草丛”就是藏进草丛里,不被小兔发现。
  生:老师,藏是什么意思呢?
  师:“藏”就是别人看不见自己。
  在教学“躲进草丛”这个词语时,我没有展示图片,没有运用教具,只是非常机械性地问学生“什么是躲进草丛”,学生满脸疑惑,凭空想象狐狸“躲”的样子。正因为学生不理解,所以会觉得“躲进草丛”是“站在草丛里”,“蹲在草丛里”。当我发现此处教学过程没有达到備课时的预设效果后,竟一着急直接解释“躲进草丛”的意思,可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转而发出疑问——什么是“藏”,偏离了文本内容。
  第二次执教:不知“情”何处去
  师:你们看,谁来了?
  生:狐狸。
  生:有只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等候着小兔经过这里。(学生齐读)
  师:谁能用老师手里的道具(狐狸图、草丛图)做一做“躲进草丛”的样子?
  学生A上台演示,把狐狸图画放在草丛图画外。
  师:狐狸是这样躲的吗?
  生:不是。(学生B把狐狸放进草丛内)
  师:这就是“躲进草丛”。
  生:有只灰色的狐狸,躲进草丛,等候着小兔经过这里。(齐读)
  在第二次教学中,虽然我把识字教学与学生体验相结合,但是识字教学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对“躲进草丛”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佳。一是当学生A错误演示后,我没有及时引导纠正,而是直接请学生B重新演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无从体现。二是学生B表演后,我草草结束了对“躲进草丛”的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注意狐狸是否把自己的身体藏好,忽视了对“躲”这个字的理解。
  第三次执教:知“情”然及其所以然
  综合两次试教后的总结与反思,我在第三次教学中弥补了前两次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识字教学的方法。我将中国的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内,通过手绘“森”的古体字,引导学生明晰汉字的来源与演变,同时抓住生字“躲”的偏旁——身字旁,分析生字“丛”的部件,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独特的构字规律和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在观察体验中学会识字。
  【案例思考】
  一、创设情境,让识字有情感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具体物象的痕迹。这些物象,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经过不断简化,最终形成符号化的汉字。
  二、追溯字源,让识字有情理
  从造字层面看,识字先要看字形,通过字形推知它的含义,这正是古人造字的精妙之处。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学生更易接受和喜爱,如把生字与图片、古字一一对应,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汉字的字理构造,古人造字的意义和内涵。
  三、注重体验,让识字有情趣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识字兴趣,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注重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体验中识字。学生在真实活动的参与中,可以真正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8.
  [2]罗娟.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7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