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课堂提问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维交流的对话过程。课堂提问能否激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检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的主要途径。如何让课堂提问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理念就是最好的答案。课堂提问有情境,能质疑促思,有探究空间,有较强的指向性,这样才能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问题 质疑 思考 探究
  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指出:数学思考才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课堂提问支撑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也是教师激发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的源动力。如何以课堂提问引发有效的数学思考?只有做到“以生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充分尊重他们的言行,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发展无限创造力,他们的思考才是有效的。
  一、问题要有情境,能质疑促思
  数学知识历来有枯燥、乏味之嫌,过度的符号化和抽象化导致知识的惰性化和僵化,从而丧失知识的活力和价值。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大量课程资源存在于生活中。把知识赋予情和境,从而使它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生活化、思维化、背景化和问题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让问题富有情趣,有感而发,富有思考价值。
  1.有情境,有感而发
  复习课是教学软肋,习惯性被当成练习课或讲评课。随着课改的深入,梳理旧知、查缺补漏、巩固提高是复习三部曲。而梳理旧知往往陷入枯燥回忆的境地。一句“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吓倒学生一片。如果在情境中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就能促进学生思考。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笔者这样设置情境与问题:
  第一问:小精灵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第二问:这张家校路线图中,你发现有哪些学过的图形?
  紧扣情境提问,解放学生的大脑与双眼,学生在情境中畅所欲言,有感而发,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在情境中回顾旧知,使思维的火花在情境中被点燃,梳理知识变得有趣而系统。
  2.能质疑,有思考价值
  课堂提高是师生的思维交流对话过程。如果对于提问,学生只用“对”或“不对”,“是”或“不是”就可以解决,那么这样的提问不具备思考价值,不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是好问题,不能为教学活动服务。有效的提问,一定要能引发学生质疑,促进思考。
  教学四下《平移》一课时,为引出“距离”这一概念,笔者考虑到“有趣”,安排了“我说你比”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比画回顾平移方向。然后,笔者结合课件方格图上的三角形平移,提问:都是向上平移,三角形为什么可以在这儿,也可以在那儿?引发思考:只有方向并不能把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从而引出“距离”这一新知。看似有趣的游戏,加上动态的课件,虽热闹直观,两个教学环节解决一个新知的引入,但没有思考价值。如何让数学游戏具备思考价值,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这需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引导。
  于是,在学生最后做出“向上平移”动作时,笔者喊了“停”。
  第一问: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大家比画的动作有什么不同?学生的答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在眼睛的位置,有的在头顶上……
  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老师的指令是“向上平移”,而你们却做出不同的动作,难道做错了吗?学生安静了三四秒钟,相信这三四秒中他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没有错,老师只说平移的方向,并没有说出平移的距离有多远,所以我们平移的位置就不同。”思维碰撞之后,答案呼之欲出,迎来掌声一片。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是最好的载体。但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数学游戏必须具备数学思考价值,要能质疑,能促思,才能真正做到解放大脑与嘴巴。
  二、问题要能探究,有空间,利操作
  教育家Sukhom Linski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教学中,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利于自主探究的元素,激发探究欲望,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创造力,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让他们发现、体验创造的快乐!
  1.有“探究之心”,会迁移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获得,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几何领域的课程都是自主探究课的典型课例。对于图形的周长、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的获得,都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经历,去动手,去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之心,如何运用迁移?教师的问题指引很重要。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1)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停车位,哪个面积大些?你会计算吗?(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可能怎样计算?(3)你怎么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用“底×高”来计算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证明。
  第一问利用两种形状不同但面积几乎相等的停车场车位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的思考。紧接的第二问,则利用旧知引发对新知的各种猜想。第三问,在猜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之心。
  2.有“探究之地”,利操作
  智慧产生于指尖,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给足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大胆地探究。所以,在探究的路上,问题的开放度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问题要有指向,防止泛泛而谈
  课堂提问需要开放,要能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能说、敢说,但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至于答非所问,天马行空。
  比如,上文中《平移》一课,游戏喊“停”时,学生已完成第一问。笔者曾追问:为什么你们平移的位置会不一样?学生答案如下:有的用力猛,有的用力轻;有的比得远,有的比得近……答案看似也没毛病,但却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预设的目标是:只有方向,没有距离,所以图形的平移位置不确定。几次试课后,笔者发现该问题指向不明,将追问改为:为什么老师的指令一样,而你们比画出的位置却不一样呢?同样是追问,后者指向性更强,学生的思考更有效!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距离的认识和感受。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这门艺术,我们就要多思考,多钻研,优化“问”,“问”出价值,“问”出精彩!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卞惠石.探寻数学课堂转型的时代密码[ J].数学教学通讯,2018,662(25):7-9,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