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构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志湖

  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形成了“结构多元、尊重選择、激发潜能、差异发展”课程特色,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结构性、方向性和个性化选课需求。随着2017版国家课程标准修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急需普通高中重构学校课程。
  学校选修课程的重构
  重构选修课程的依据 重构选修课程,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改和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推进,重构选修课程要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校的课程建设要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文与科学并举,基础厚重和个性化发展和谐”为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形成了“结构多元、尊重选择、激发潜能、差异发展”的课程特色;激活每一位学生发展内驱力,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让学生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程体系 拓展型课程重构,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内部横向和纵向重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两大重要元素,把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让学生与生活、生产、社会、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知识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数字素养的培养。项目研究课程重构,主要以学科和主题两个视角进行设计,学科视角是聚焦各学科核心素养,联通多学科知识,让学生跨学科学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跨学科学习,感受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主题视角是基于某个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师生在“浸润式”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重构课程群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重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将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发课程群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开发符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选修课程,将核心素养的各项要素分解到具体课程中,打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实现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效整合。基于核心素养开发课程群,挖掘学科内部或学科之间逻辑关系来构建学科课程群,利用学校和地区特色来渗透多学科课程群。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确保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实施,更多地关注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对接。
  重构学校选修课程的途径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重构选修课程能力。其一,重构教师专业发展顶层设计,激活教师完善选修课程的内驱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研修等多种途径,帮助全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选修课程专业修养。同一课程群任课教师定期开展校本选修课教研活动,形成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适应新高考的相对完善的选修课程方案。校本研修中,把学校重构课程方案化为教师自觉行动,形成提高重构校本选修课程质量的策略和方法。其二,教学资源建设与重构选修课程相结合。为提高选修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支撑。学校创新实验室和学科专用教室建设与重构校本选修课程相结合,学校全面开展所有学科的创新实验室和专用教室建设。其三,聘请校外专家联合重构选修课程。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各行各业专家联合开发和完善选修课程体系。科技类课程通过与大学共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探索“创新教育、联合培养、个性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高校教师指导,学校教师为主,开发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德育内化课程群、探索型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群等,与区域内各行各业联合重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如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群在原有基础上,注重课程层次性、系统性,形成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其四,选修课程评价为重构选修课程提供依据。构建了选修课程评价方法,评价目标与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将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重构选修课程过程整合,形成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个性化评价方法。实现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相结合,选修课程评价注重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作品成果进行自评。
  让学生参与校本选修课程重构,以学生的发展需求重构校本选修课程,从学生视角审视选修课程,并不断架设阶梯,多层次培育学生发展增长点,让选修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促进选修课程的重构。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包括教材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不同类别的课程构建不同评价方法,在评价主体上分为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
  校本选修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法 组建特色课程群(如图),在已形成核心课程但结构较为单一的课程群,可以按照“由点到面”的发展路径,以“整合发展,拓展开发”为策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特色课程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构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上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应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从自然维度、社会维度、自我维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主要活动方式和关键要素:
  考察探究 通过深度观察、针对性访谈、科学实验等方法,获取有效信息,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其关键要素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优化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点;交流、评价、反思、改进探究成果。   社会服务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習,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尽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其关键要素是:明确服务对象与需求;制订服务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分享、服务经历和活动经验。
  设计制作 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能、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形成工匠精神等。其关键要素是:创意设计;工具或材料选择;动手制作;交流、展示、反思与改进。
  职业体验 通过对各行各业体验,发现自己的专长、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规划,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其关键要素是: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总结、反思和交流体验过程。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职业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分层次、分类别课程体系,让学生去探索。
  国家课程的重构
  新高考方案强调“选择性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将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细、落小。力求构建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在内容组织、教学资源投入,经学生过程设计,评价落实融入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国家课程的再创造、再开发。
  对模块内容进行重新定位 深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教学不能止步于“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以学为中心,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为中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项目式等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各个环节都处于学习探究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路径来确定教师教学路径。因此,教师在选用模块内容时,必须对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路径等方面,解读和定位模块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然后备课组教师运用集体力量,科学、创新、系统地改变模块内容的组合。
  对模块结构进行有效重组 现行使用的教材,模块知识内容编排主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同一类知识被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分布于各个学段的模块中,不利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所以,教师应该进行大单元教学,对教材进行科学取舍与重组。
  对模块顺序进行科学调整 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的教学顺序就是科学的顺序。模块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模块的顺序来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教学顺序,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模块外延进行多维整合 教材都是极其精简的,其各模块的内容都是学科专家在众多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精挑细选的结果,使得学科模块内容显得单薄,单薄的内容能够支持的往往也是单薄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凭借自身的领悟力和创造力,采用新颖、灵活的引导和交流方式,“学为中心”教学策略、项目式学习方法、交流互动式学习过程,创新团队评价方法,多维度整合教学资源,使得单薄的模块内容丰富化、立体化。因此,提出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化”教学,选择一个核心主题或项目,实行跨模块的知识内容整合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为依托,课程的品质决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品质,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构课程结构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7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