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观察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以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 择取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26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26例)基于常规治疗加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对体质量指数、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予以统计学分析,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肠内营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康复,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肠外肠内高营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出现在结肠以及直肠,现阶段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原因。这一疾病不仅病程长,而且容易反复发作[1]。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甚至伴随全身症状,所以需要注重治疗方法研究。本文对此予以研究,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12月~2019年9月人民医院EICU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择取年龄16~58岁,平均(34.46±10.48)岁,病例择取病程3~80天,平均(36.49±10.13)天;研究组(26例)中,男14例,女12例,择取年龄17~59岁,平均(34.51±10.50)岁,病例择取病程5~80天,平均(36.52±10.20)天;经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无意义,提示本研究比較有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26例)予以常规治疗,涉及到免疫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研究组(26例)基于常规治疗加行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治疗:在胃镜引导下,将鼻空肠营养管置入,缓慢滴入葡萄糖盐水(0.5%),按照每小时20~40 mL速度滴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对滴入量及滴入速度进行调整,注意每小时滴入量应控制在125 mL,持续滴注24小时。7天后,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逐渐恢复流食,并过度至半流质食物,另外减缓营养输注速度。②肠外营养治疗。以患者水电解质情况为准,并结合其需求,胰岛素:糖的配置按照1:8比例进行,涉及到五种物质,一是水溶性维生素,二是脂溶性,三是微量元素,四是中长链脂肪乳,浓度为20%,五是葡萄糖,浓度为2%。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体质量指数;②血清前白蛋白;③白蛋白;④总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体质量指数、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予以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对照组分别为(19.06±3.02)kg/m2、(150.35±7.69)mg/L、(27.60±7.98)g/L、(53.02±9.24)g/L,研究组分别为(19.36±2.04)kg/m2、(150.24±6.24)mg/L、(28.80±6.31)g/L、(53.02±9.24)g/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分别为(21.33±3.08)kg/m2、(245.39±57.40)mg/L、(29.22±5.80)g/L、(59.82±6.99)g/L,研究组分别为(23.46±3.03)kg/m2、(267.24±63.49)mg/L、(36.21±6.89)g/L、(65.33±6.79)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肠道吸收能力减弱,将会降低体质量,同时也将导致营养不良。对于此则需要做好能量补充干预。营养补充的主要方式涉及到两种,一是肠内营养,二是肠外营养,其中肠外营养主要经过静脉路径供给营养物质,这不仅涉及到热量、微量元素,还涉及到维生素、电解质等,以便于在患者无法进食情况下摄取充足营养[2]。肠内营养是通过管饲或口饲的方式补充营养,使胃肠道功能得以维持,避免黏膜萎缩,使肠黏膜得到保护,肠道菌群保持稳定状态[3]。
  就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使肠内营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康复,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锐.探讨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6):47-48.
  [2] 范玉涵,卞晓洁,余娜,陈晶.1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营养中支持治疗的病例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9,27(04):311-313.
  [3] 刘珍,徐月圆,徐月红,余秀芸.营养护理干预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2):203-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