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血B型钠尿肽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血B型钠尿肽的预后关系。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急诊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每组12例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其中开展保守治疗的为对照组,入院6小时后进行介入治疗的为实验Ⅱ组,入院6小时前进行介入治疗的为实验Ⅰ组,分析三组患者之间的血B型钠尿肽和预后详情。结果 在治疗后的Tei指数和LVEF水平上,实验组Ⅰ组优于实验组Ⅱ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B型钠尿肽≥332 ng/L中,实验组Ⅰ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实验组Ⅱ组为25.00%,对照组为33.33%,实验组Ⅰ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血B型钠尿肽会明显提升,而及早开展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B型钠尿肽水平,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血B型钠尿肽;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预后
  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较短,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是不同患者之间的发病原因、预后和治疗方案具有较显著差异,经临床研究显示,对患者预后进行有效判断能够减少死亡率[1]。血B型钠尿肽属于肽类激素,常用于判断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可以反应左心室功能。因此本次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和血B型钠尿肽的预后关系展开了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急诊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每组12例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其中开展保守治疗的为对照组,入院6小时后进行介入治疗的为实验Ⅱ组,入院6小时前进行介入治疗的为实验Ⅰ组。实验Ⅰ组男7例,女5例,年龄47~70岁,平均(58.7±2.9)岁;实验Ⅱ组男6例,女6例,年龄48~70岁,平均(59.2±2.5)岁;对照组男8例,女4例,年龄49~72岁,平均(60.3±2.1)岁。以上三组实验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Ⅰ组患者入院6小时内进行介入治疗,实验Ⅱ组患者入院6小时后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患者入院后全部进行生化检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使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进行治疗,使用动态超声检查,分析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衰竭等心血管事件。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外周静脉血,置于抗凝试管后存于冰箱,将其温度控制在2~6℃。对血B型钠尿肽水平使用Triage诊断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择统计软件SPSS 21.0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检验值为x2;计量资料以均数±平方差表示,检验值为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在治疗后的Tei指数和LVEF水平上,实验组Ⅰ组优于实验组Ⅱ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一年发现,实验组Ⅰ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0/12),实验组Ⅱ组发生率为25.00%(3/12),血B型钠尿肽≥332 ng/L,对照组发生率为33.33%(4/12),血B型钠尿肽≥332 ng/L实验组Ⅰ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學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血B型钠尿肽主要是心肌细胞合成,属于一种天然激素且具有生物学活性,在心室表达和脑组织中存在,该指标常用于诊断和评价心力衰竭、预后和治疗效果,还可用于评估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后的心室功能情况[2]。
  在本次实验中,在治疗后的Tei指数和LVEF水平上,实验组Ⅰ组优于实验组Ⅱ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B型钠尿肽≥332 ng/L中,实验组Ⅰ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00%,实验组Ⅱ组为25.00%,对照组为33.33%,实验组Ⅰ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早期治疗后的血B型钠尿肽水平较低,能够有效改善其心功能,血B型钠尿肽水平低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这也说明能够通过在血B型钠尿肽判断患者预后质量。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血B型钠尿肽会明显提升,进行早期介入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湛航.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B型钠尿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1):134-136.
  [2] 何闽.高敏C反应蛋白和B型钠尿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关系[J].淮海医药,2017,35(2):157-1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99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