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课程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体育学科教学的主旋律,它更加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引下,体育教学全面推行“选项走班”教学的模式。目前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初现雏形,初具区域优势,但对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核心素养 九年一贯制学校 体育课程 分项走班
  一、体育课程目标,重“体”轻“德”
  在核心素养理念[1]引领下建设学校的“3+X”体育课程模式,应将体育与德育并行,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构架。我们较多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对“体育品德”内容的思考和重视不够,学校体育的功能尚未被真正发掘。体育与健康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通过“分项分层走班制”的组织模式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则制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对组织纪律的遵守;当遇到较难的运动动作教学[2]时,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来培养学生勇敢、团结、果断的竞技精神。
  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逐渐发展起来,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能坚持、守规则、善合作、顽强拼搏的体育品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发掘课程价值,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依然处于“边缘化”的处境,要走入“核心”地带,需进一步挖掘體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学校立足:培养具有“三力”的未来公民,为育人目标,在核心素养理念与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特色和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现状的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快乐学习 幸福成长”。
  三、夯实课程体系,延展课程内容
  学校构建并完善了体育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三级课程的立体架构强调学生身心合一、健体修身。
  一是夯实国家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品德”三个板块入手,根据前期的学生问卷调查,课程设置篮、足、排球、羽毛球、啦啦操等特色项目,学生自由选报,通过“课程前测”分为A、B两个层级,上课时不再以行政班的形式开展教学,直接寻找对应课程老师上课,确保奠定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落实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评,针对测评结果,分析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真实需求并改进课程项目设置。
  二是务实延展课程。着眼于学生需求,从爱好、能力、高品质取向三个方面进一步延伸,以普修课、社团、俱乐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与特长发展的延伸性课程。学校先后开设了20余门体育社团、校本选修课,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成都市篮球项目传统学校”的要求将篮球、足球作为“必修课程”融入每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学校依托“戴蒙合作飞扬足球俱乐部” ,在1-6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节足球课,每日放学后开设足球校队集训,每周末积极参加各级联赛,以赛促练。通过小学阶段的前置引导课程,为初中阶段选项分层教学,夯实基础。
  三是充实探究性课程。以“节假日”主题式和“寒暑假”项目式体育作业的方式切入课程,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体育与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结合,设置以比赛场地划分、赛事竞猜、国内外体育文化比较、体育道德分析等内容为主题的探究课程,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
  四、创新实施方案,提升整合实效
  “3+X”初中课堂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实施。
  “教会”是学会知识技能、体验情感等。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身体的积极性,关注学生身体的不同需要,用互动探究式取代“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积极参与,阶梯难度,讲求效率,及时反馈,互助合作”为实施原则,以互助合作小组作为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改善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勤练”,变革课时安排,促落实,为促成“三级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加、延”的创新性工作。“加”是指增加城市少年宫社团的训练课时量,各项目组根据比赛时间,可以申请“加训”。“延”是指延时服务,学生下午放学后,采用无偿或低价的方式,开设体育类社团活动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特长,减轻家长负担。
  “常赛”在比赛的内容和参与面上进行整合,采用多级赛、多项赛、多元赛、多层赛等形式。内容上首先有多级赛,如各比赛项目参与区、市等不同级别的递进比赛;其次是内容上的多项赛,以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项目开展为主线,设置和开展多项目的竞赛活动,并增加辐射性的比赛项目。如校园足球联赛,可以辐射出以球队LOGO设计、沙雕等为主题的比赛;最后是内容上多元赛,提高赛事的附着教育功能。如在各项比赛中,将场地清洁、文明活动、团队协作表现等都作为比赛考核的内容,在比赛中赛水平、赛风格、赛素养。在参与面上采用“家校互动、校际交流、班级友谊”多层赛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有机会获得不同的运动体验,以展示为载体,融合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等整体塑造,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五、更新评价机制,强调身心融合
  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是教师评什么、怎样评、结果用在哪的重要指标,事关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首先是评价指标的建立。学校的评价指标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品德多维度进行构建。
  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创新,采用“本原+多元”的评价方式。本原是客观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指学生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测试成绩,多元则主要突出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评价。
  最后是评价结果的应用。学校将体育评价的反馈首先用于改进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其次应用于各项学生评优中。
  对初中体育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推动了体育学科的新发展,教学侧重点也不单单局限于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调节方面,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全面成长之上,从多角度着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2]王金梅.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7(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358.htm